看榜樣、自己做、低注碼:愉快有效學習的關鍵

Download Word-file
計劃執行總監:趙志成
學校發展主任:黃家聲
名譽助理學校發展主任:朱嘉穎



「沒有從學校學習生活中感受到快樂的老師,一定不會成為優秀教師」,這是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說話。這個愉快學習生活應在學生時期、甚至學前的學習經歷開始計算,而延續到教學生涯中。

我的同事們到學校進行教師發展工作坊,學校的教師們都會以愉快有效學習為主題,希望在工作坊中有所得著。我們的工作坊大都以互動式學習為經(透過參與遊戲活動及討論),並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習理論為緯,從參與者的學習中總結經驗,有所反思。

進行愉快有效學習工作坊的第一個環節,我們通常都要求老師們各自描述他們的愉快學習經歷。我們發現,在老師們的記憶中,所有愉快的經歷都是成功的經歷,例如,學習游泳、踏單車、彈琴等。他們透過學習與練習而掌握某種技術或技能之後,不僅實現了個人的自我價值,還在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得到了同儕及教導者的認同與讚賞。換言之,能夠獲得回饋與正面評價的學習,就是一種愉快的學習體驗。不過,並非所有簡單易學的學習任務就能吸引教師,受到歡迎,反而在他們所陳述的學習經歷中,我們看到,有難度、具趣味性的學習往往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許愉快學習的其中一個要義也在於此──給予孩子們富挑戰性、具趣味、和有個人意義的學習。

若從學習的過程、模式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們所樂於接受的是一種「看榜樣(role model)、自己做」的學習模式。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示範者」作用,不僅僅體現在技術或技能的展示,更體現在「示範者」給予學習者方法、策略以至學習過程中的關心與指導。而且,「自己做」是老師們體驗到學習樂趣的原因之一,他們希望擁有足夠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操練和改善。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讓老師們感覺快樂的學習大都是一種「低注碼」的學習(low-stake),對於學習者的升學、就業等沒有直接的影響,所以,他們會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本身帶給學習者的喜悅,而對於學習的成敗卻能泰然處之。最吊詭的是,這種學習方式反而是最成功的。

作為老師,把自己的學習經驗轉化到教學和對學生的要求上,有甚麼得著和啟示﹖如果老師自己在求學時也只從「課外」的學習中得到成功和愉快的經驗,是否代表著我們在「課內」學習中沒有甚麼值得回憶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前線教育工作者是否需要考慮一下,如何把自己的成功快樂學習經驗應用於未來的教學上呢﹖

愉快的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成果,也關注學習的過程。除卻學習本身的意義以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觀察、摸索與鍛煉,令自己的能力得以發展,更重要的是,期間同儕及教師給予的讚賞與認同,讓學習者更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與個人價值的所在。所以,從學習者的角度分析,愉快的學習應該是一種富個人意義、能實現自我價值、有「(榜)樣」可學、有「(方)法可循」、在實踐中摸索與發展的學習。

最感到可惜的是,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易地而處,以學習者的角度看學習,通常只制訂要求,希望學生能達到成功標準,過程中總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更無理的是當學生有初步成功、有機會體現自我價值的時候,老師反而會說:「千萬不要讚學生,會讚壞。」此種思維模式,完全與自己的學習時成功的經驗相反,「教」與「學」為甚麼會變得如此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