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料分類、整理、知識統整到專題研習

Download Word-file
計劃執行總監:趙志成
學校發展主任:陳可兒


優質學校計劃發展小組設計和進行互動和參與式的學習活動,除了希望參與活動者從中學習、培養和發揮協作、溝通、解難等共通能力,更希望每個活動都可以延伸、深化和具深層意義。活動的分析和總結才是癥結,也是專業能力和判斷的顯現。分類活動看來是簡單的資料整理活動,其實背後的分析是深層和重要的。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一) 分類活動:恐龍特區與分甘同味


活動形式:各小組獲分派一疊恐龍卡或食物卡,著小組成員把所獲資料分類,類別多少由小組決定,以下是其中一校的分類:


a)4類
b)3大類7小類
c)5類
d)8類
e)2類
f)及g)7類


(二) 活動分析:


(1) 由不同小組所分類別的多寡反映各小組在掌握概念背後的屬性(attributes)各有不同,亦間接反影各小組組員的思維方式。


(2) 此是一個簡單分類活動,但當切實回答以下問題時,則反映知識的系統和組織。


(a) 類別多少與記憶資料的關係,是否越多越好?哪一個數目是最理想(optimal)的?


(b) 以甚麼標準和原則分類?
(i) 形態(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ii) 生態(habitat)
(iii) 活動(movement)


亦有其他無系統的分類方式,包括:
非龍類、虛構類、抽象類


(c) 以上的資料內容(知識系統)如何建構?對資料內容掌握得越清晰(如數學、科學),知識系統的完整性是否最容易建構?無系統資料的重要性?系統資料與長期記憶的關係?




例(一)、(二)、(三)可看出成員在組識內容時背後的概念,有些有系統,有些則胡亂組合,系統並不分明,類別的層次欠缺平衡,類別之關係亦割裂,掌握或記憶概念知識亦變得模糊。


(d) 在分類活動中,有一組老師特別把恐龍人性化,分為(i)靈巧(ii)敏銳(尖頭)(iii)正義(穩重)……等,他們說視恐龍為可愛的學生,兇惡的樣貌背後其實是靈巧敏銳,是非常特別的分類。


選擇恐龍作為分類有以下的理由:


(i) 學生非常喜歡恐龍,有學習或進入學習狀態的動機;
(ii) 假設教師不受已有知識影響,大家都從圖片卡的觀察中整理和組合概念。


(e) 把這活動引入社會科學科的學習中,亦較為容易。「食物」是其中一個中一科單元主題,所有「食物卡」分類活動與恐龍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食物這概念的屬性更多,分類更能反映對概念的掌握,例如:加工食物類、飲品類、健康食品類等。不單是固體、液體類。由食物的概念至系統組織可引發至概念圖(concept map)、圖像組織系統(graphic organizer)、知識與課程的統整(subject integration),則要追問一連串的問題例如:


食物的來源、標籤、成份、加工方法、種植方法、短缺等等,可結合地理、經濟、科學、數學等等。


(f) 學生的思維其實很開放和生活化,要他們更能掌握知識,最好讓他們透過生活經驗去處理資料,例如食物的分類可分為學生的早、午、晚餐,甚至是隨其喜好而分,又可以賦予主題而分,例如假設你是廚師、家庭主婦或超級市場經理,如果我們時常以學生的學習體驗整理知識,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更鞏固。


(g) 在學生處理或組織資料之前,老師對學生如何掌握及明晰屬性或概念便變得極為重要,清楚解說固然是最直接的,但教學上亦要利用多元感官以激發學習動機及趣味,如能透過其生活體驗以鞏固概念,則最為理想。


(3) 此活動亦與知識演繹(deduction)方式有近似之處。


(三) 知識統整活動


活動形式:

(1) 各小組成員獲分派十數張小紙條,就某一主題作聯想(類似腦力震盪),例:度假何處去?(地理/經濟/歷史……課題),我們的學校(某一小學小四課程統整),寫下任何項目(items),各小組把這些項目組織歸納補足成概念圖。

(2) 從概念圖出發,要求每組發問十條相關問題,請把這十題分類。討論這些問題能否配合你準備設計的課程的目標、所希望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概念知識,則問題內有多少知識內容的灌輸(declarative knowledge),有多少是培育學生的能力(procedural knowledge)?再反省所設計的課程是否配合既定目標(如Tyler的目標模式),或考慮應否改變目標(過程模式)?

(3) 簡單設計達至目標的教學活動形式或策略。

(4) 此活動需教師拋開既定課程包袱,從無到有,由類似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的形式統合知識。統整的知識越多則越困難,亦較冒險。但此活動能加強對教師如何處理課程、課程與學習者的關係等的警覺性(awareness),是一個頗為必須的步驟。

(5) 為免使教師感到課程「從無到有」的恐懼感和無所適從感,在進行完(二)的活動後,讓他們就原有課程內容(例:四年級課題)作統整,此類統整較容易,亦令教師感覺課程統整非脫離現有的既定教學。提升他們對課程統整的信心,和提供實際可行的方式。


(四) 專題研習


分類的練習使學生對資料整理的技巧有一定掌握,與課堂學習如何處理資料的關係密切。多做幾次,學生便慣於在大量資料中尋出頭緒。不過,這只是歸納式學習,學生仍需要從一個中心事件或體驗開始,以腦震盪方式開始,建構主題網,把有關聯的事物聯起,採用類似「六何法」的問問題方式,再選取一個可供探究的疑問(規模應是學生能力範圍可及的),設定題目,進行研習,此亦是專題研習的開展階段,其他專題研習的過程和步驟,則另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