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科學教育學刊


1998 年 .第 6 卷第 4 期.頁 325 - 342

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合作研究 ── 研究架構、方法及對台灣科學教育的啟思

楊榮祥、Barry FRASER

摘要

本文的目的為報導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跨國合作研究的架構和方法。此項國際合作研究的目的為比較二國科學教室環境的本質,以探討影響教師營造正向教室環境的可能因素。本研究共有 9 位台灣和 6 位西澳的學者合組 5 個研究群,分別由教室環境各種不同層面,包括教師信念、學生對教室環境、教師行為,及教師知識的知覺(perception)等層面切入研究。各研究群分別發展並效化有關研究主題之教室環境問卷,包括:學生對教室氣氛的知覺(WIHIC),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TSI),學生對教師知識的知覺(SPOTK),教師對科學和科學教學的信念(BASSSQ)等核心問卷,經 a 信度考驗和因素分析之外,並以返譯(back-translation)程序,保障翻譯效度(translation validity)。由都會區學校取樣之國中一、二年級(台灣)或第 7、8 年級(西澳)男女合班的班各 50 班,共有 1,879(台灣)和 1,081(西澳)位學生參與問卷的填答。根據所收集量化數據(quantitative data),再深入收集質性數據(qualitative data),所運用的方法包括教室觀察、師生晤談以及隨筆實記(anecdote)等技術,以詮釋所觀察事實、現象或其他資料背後的意義(meaning)或價值觀(value),並分別由 5 個研究群據以陸續發表其研究結果。各研究群均指出:影響台灣教師營造正向科學教室環境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和家長對學校教師的角色偏向的期望,並導出三項主要缺失,包括:忽略科學知識的暫時性本質、忽視個別學生的自我和自尊,而將教室孤立於社會生態環境之外。本文作者根據各研究群所得結果,針對台灣的科學教育提出一些檢討和建議。

關鍵字: 教室環境,教師信念,跨國合作研究,學生知覺

[英文版 | 目錄 | 科學教育學刊 | 其他文獻 | 訂講表格| 查詢 ]


Mail icon 查詢有關資料,請電郵致 hkier-journal@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