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科學教育學刊


2002 年 .第 10 卷第 1 期.頁 59 - 86

「有素養」或「無素養」? ── 解讀非科學主修大學生對三項全球性環境問題之敘述表徵

靳知勤

摘要

本研究以一群非科學主修之大學生(N = 43)為對象,令其針對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及酸雨等三項全球性環境問題,以撰文之方式蒐集其成因之認知。本研究並運用(1)敘述之結構分析,(2)發展量化評分標準,以及(3)事後確認性訪談等方式,藉此綜評其相關議題之科學素養程度。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整體在三項環境問題的得分與總分相較屬於偏低的情況;對於三項問題的得分間有顯著差異發生。在所敘述的內容方面,有較多的受試者在溫室效應有整體概念架構偏離的現象(N = 17);其模式為「臭氧層破壞以致紫外線射入地表量增多,使得地球溫度上升」。在酸雨問題上則有「地面水受污染後,經蒸發作用進入大氣中形成酸雨」的說法,惟人數並不多(N = 2);另有一位受試者認係「臭氧層破壞使酸雨在大氣中形成後降下所致」。相形之下,則無人在臭氧層破壞敘述中有整體概念架構偏離的現象。此外受試者在回答三項問題時,均呈現出以「模糊概括性之不確定詞彙」取代專有之關鍵名詞的現象。在提出特定的關鍵詞時,雖指陳出正確的項目,但卻又附帶加述若干錯誤的項目。至於空氣污染、工業及汽機車所產生的廢氣在三項問題中均廣泛的被提及。本研究中亦報導受試者在三項環境問題中所顯現的迷思概念。本文末了並綜評受試者對三項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呈現概況,僅符合Bybee界定「名義科學素養」的程度。亦即「知曉一個名詞或主題屬於科學範疇的一部分,對於該名詞或主題的解答中,學習者試圖與科學及技學的相關概念發生關聯,但其對該名詞或主題的相關了解中則顯現出迷思概念」之定義。據此,對於非科學主修學生科學素養之提升顯為當務之急,本研究乃列舉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供參考。

關鍵字: 非科學主修大學生,科學素養,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

[英文版 | 目錄 | 科學教育學刊 | 其他文獻 | 訂講表格| 查詢 ]


Mail icon 查詢有關資料,請電郵致 hkier-journal@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