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教育與心理研究


1998 年 .第 21 卷第 1 期.頁 149 - 172

兒童的人際判斷:正向與負向訊息的相對效果

王琳、陳皎眉

摘要

在成人印象形成的過程中,行為者的負向行為往往較正向行為對印象的形成更具影響力,即有所謂的負偏誤。但學齡前的孩子,在延宕的情況下,根據行為對行為者做特質判斷時,卻是正向行為較負向行為具影響力,因此反而有正偏誤。Rholes & Ruble(1986)認為,正偏誤的產生是因為孩子具有人性本善的潛伏理論所致。為了了解此種人性本善的潛伏理論是在印象形成的哪一個階段,導致正偏誤的判斷,本研究以孩子平日常發生的情境為互動刺激,要求個體在三個階段,即:(1)接受有關行為者的四個一致訊息後(2)在接受一致訊息後,延宕一天,還未接受其他刺激前(3)接受一致訊息後,在立刻或延宕一天的情況下,接受一個不一致訊息後,對行為者做好、壞內在特質的判斷。研究對象是幼稚園及三年級各80位小朋友,操弄的變項是間隔時間(立刻╲延宕)及行為序列(先正後負╲先負後正),另外,故事的呈現上,主角可能是孩子本身或第三者。結果發現:(1)所有孩子對一致負向訊息的判斷,在延宕一天的情況下,都較立刻情況下的判斷為正。(2)三年級的學童在接受不一致新近訊息後,正向新近訊息對原來負向印象的改變量,較負向新近訊息對原來正向印象的改變量為大。(3)判斷上的正偏誤,當三年級孩子是行為的接受者時現象就不存在。

關鍵字: 印象形成,判斷誤差,切身關係

[英文版 | 目錄 | 教育與心理研究 | 其他文獻 | 訂講表格| 查詢 ]


Mail icon 查詢有關資料,請電郵致 hkier-journal@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