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的實踐:非一般的貧富宴

五旬節靳茂生小學

一. 背景及理念

香港五旬節靳茂生小學的老師為打破學生對「貧窮是因為他們懶惰」的看法,設計及優化現有的跨學科服務學習課程。透過結合常識科及視覺藝術科的課程,並跳出過去課堂以資料搜集、影片分享、個案分析等為主的傳統方法,轉為以虛擬的「微城市Ÿ貧富宴」社會經歷遊戲,讓學生真實體驗本地貧富懸殊帶來的影響,了解香港貧窮問題的複雜成因及其可行的解決方法。

 

二. 實踐經驗及例子

整個小五級「跨學科服務學習課程」分前、中、後三個階段,各階段安排不同活動讓學生深入體會及認識貧窮問題,並引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我們先為學生進行「微城市Ÿ貧富宴」活動,作為預備階段,目的是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課題——「香港的貧窮問題」有所準備。這種準備既有智性,也有感性方面。有關社會問題的學習並非單純的理性認知,更重要是希望學生能從感性方面產生觸動。這種感性的反應,不但是學習動力的來源,更是日後學以致用的延伸力量。

 

學生經歷「微城市Ÿ貧富宴」後,更引伸至社區探訪活動,並藉著裝置藝術來沉澱體驗的經歷和感受。知而後行,師生在「中」階段以募捐行動「聖誕暖LOVE LOVE」身體力行,改善貧窮人士的生活。

 

最後,學生透過家長日及小型裝置藝術展覽向家長們及同學宣揚「關心香港貧窮」問題,並藉此感染他人。

 

以下詳細介紹各個活動。

 

學習活動一:「微城市貧富宴」

當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下稱「中大」)團隊提出舉辦貧富宴時,教師們本不抱期望,因學生已非首次參與這類活動,但效果卻不理想。學生只在實體上經歷「捱餓」的感覺,卻未能從中連繫課題中所探究的貧窮問題。

在常識課堂中,五、六年級的老師認為要學生探討國際所面對的問題,倒不如讓學生了解香港的貧窮問題來得更貼身。常識科老師過往安排「貧富宴」,都是吃餅乾、坐地下,學生大多只以遊戲心態看待,說不上體驗及反思。為此,「中大」團隊與教師商討後,特意在午膳時間的貧富宴加入「經歷式學習」元素,除了讓學生以「吃麵包」代表「貧窮家庭」、「吃三文治」代表「中產家庭」及「吃薄餅」代表「富豪家庭」等體驗各階層人士的不同生活外,更向學生解釋三個階層人士在香港的分佈比例。

 

在貧富宴中,教師加插不同類型的學習經歷,進行「社會經歷式模擬遊戲」(social games)。除了原有的資產、學歷及生活費等設定外,更設計了多次突變的生活經歷體驗,如:油價急升,以致交通支出費用劇增;勞工市場被壓榨,以致收入未能應付全家的日常開支;地產霸權,以致中層及貧窮家庭某些成員要進入露宿區;日常生活的主要糧食給大財團壟斷;家庭收入與支出不平衡導致破產等。「貧窮」一方的學生需要長時期工作才能賺取微薄的收入,七除八扣,結果還是入不敷支;反觀「富裕」一方,運用不同投資,令原來的資產變得更豐厚。簡單來說,是要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認識社會的縮影,了解現實生活中所面對的「社會問題」。

 

(閱覽「微城市.貧富宴」活動教案)

 

學習活動的反思:

「微城市.貧富宴」強調學習活動的意義,著重細節上的設計,務求學生能投入處境,代入角色,感受並思考貧窮人士經常面對的真實情況。學生經歷過各種社會情況及突變後,發現並非單靠「努力」便能提升貧窮人士的生活質素,而「貧窮」的出現也並非因「人的懶惰」。學生在過程中從「情」到「理」,透過活動帶給學生的悲與喜,引發同學更深入地去探討「貧窮問題」。另外,過程中家長亦有參與協助貧富宴,家長們認同此類型的學習,能讓子女更了解及認識學生身處的社會狀況。

 

學習活動二:社區探訪結合裝置藝術學習,舉行裝置藝術展覽

 

學校完成「貧富宴」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後,老師安排了當中能力較高的尖子學生,到訪深水埗參與社區探訪學習。老師在過程中安排探訪這個貧窮社區,不但讓學生親身了解貧窮的真實狀況,亦期望在社區探訪的過程中學會「觀察」的技巧。

 

(閱覽「觀察技巧」活動內容)

學生透過觀察深水埗多條街道,對於街道或店舖上所售賣的食物或物品的價格作比較,了解該區貧窮狀況的同時,亦學習觀察每所店舖的裝修、擺設、光顧店舖人士的種族、穿著,或是要讓學生思考這些店舖的開設是為著誰人的需要等等。學生必須透過這些深入的觀察,了解該區居住的貧窮人士的需要及現實狀況,才讓他們了解更深入。

同學們完成社區考察後,回校後帶著不同的感受學習如何設計裝置藝術,以表現對「貧窮人士」的關注。學生在社區進行觀察,並利用於貧窮社區經常出現的「紙皮」,作為原材料創作其裝置藝術,以「紙皮屋」作為裝置藝術的主題。在課堂上,老師會給予每位同學一個紙皮箱,然後在紙皮箱的內籠設計上,思考如何表達對這一群貧窮人士的關心,倡議他人可以如何關心這群在香港社區中仍然掙扎生存的小眾,並在家長日時安排與家長分享如何關心這群貧窮的人。

視藝科於本年度的教學設計亦作出了新的嘗試,同學們前往考察體驗後,他們設計了「關心貧窮」的精美襟章,放進同學們喜愛的「扭蛋機」內,讓同學們捐贈食物時能獲贈扭蛋機中的襟章一個,作為禮物之餘,亦同時向同學宣揚如何關心貧窮問題。

(閱覽「裝置藝術」教學過程)

 

 

為讓更多學校了解是次「貧富宴」教學設計的實踐及理念,QSHK計劃特別安排了不少對外交流的機會,與本地學校分享此課程設計,例如透過QSHK特設的「服務學習」的學習社群和「QSHK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等,甚或與海外台灣老師和學生等分享這教學設計的實踐經驗及其學生學習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