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要 前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一節  

十. 專題研習的評核模式 

專題研習若要達致真正的成效 ; 提昇學生對週遭環境的關注,發揮批判性思維,成為真正學習者; 學生需要有組織的自由 (structure coupled with freedom)。「組織」是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給予學生有系統的指導、對學生有清晰的期望、適切的回饋、及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自由」是容許學生在知情的環境下對所學的作出決策 (Schlemmer, 1999b, p. vii)。所以,學生的個人學習檔案 (portfolio)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此外,個人學習檔案亦配合進展性評估的理念,強調學生學習的變化和成長。期間,老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引及回饋,引領學生將整個探索過程中的重要發現存放於學習檔案中,用以完整地描繪整個學習圖像,見證學生所付出的努力、進步、及成就;此外,亦有足夠的空間允許學生反映學習歷程中的喜、怒、哀、樂,包括有新發現時的興奮,以引發內在的學習動機。

圖表七 製作配合專題研習的學生學習檔案


階段
目的
建議學生存放於檔案中的資料
應關注及給予回饋的重點
(一) 落實子題及擬定探討範疇 描繪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方法
  • 主題網 
  • 希望/有興趣作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及背後的原因 
引領學生有效地使用擴散性及聚歛性思考去確認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針對問題的原創性及可行性。

(二) 

策劃

描繪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 準備搜集甚麼資料? 
  • 用甚麼方法去搜集資料?包括何時?何地?及何人?原因為何? 
  • 初步的資料整理方法 
  • 日程表 ; 計劃如何籌組工作? 
  • 組內工作分配情況及自己的工作崗位 
提供具體的建議,引導學生適當地運用時間及社區資源。

建議下一步驟及預期的成果。

輔導學生有效地與同學協作。 

(三)

資料搜集

描繪學生如何發揮其多元智慧,善用知識與判斷知識。
  • 一切搜集資料的工具初稿,包括問卷、實地觀察指引、訪問大綱及實驗步驟等 
  • 其他參考資料來源及重點 
關注學生如何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正確的態度、及善用資料。

關心學生對所學的認識和理解的處理。

 

(四)

資料整理

描繪學生的高層次思維技巧
  • 用不同的方法整理資料後所得的現象 
  • 分析後得出的重點 
關注學生所採用的處理方法是否有效?分析是否客觀而全面? 
(五)

綜合結論

描繪學生統整和產生知識的過程
  • 推論及總結 
關注學生的統整知識、綜合知識、和學習轉移的能力,而不是複製別人己產生的知識片段。
(六)

評量表格

透過評量者與被評者的互動、交流與觀摩,描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追求卓越的願望及能耐。
  • 學生自評表格 
  • 學生互評表格 
  • 老師對學生的整體表現評量表格 
  • 家長對子女的評量表格 
引導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

關注學生的反思及欣賞能力。

鼓勵學生不斷追求進步。

至於存放於學習檔案內的作品,學生可與老師協商,分階段地將以下各有關資料存放在檔案中,好讓老師定時流灠,以給予適時及適切的回饋,引領學生繼續前進,不會將時間浪費於資料複製及堆砌中。

有關評核的準則及比重,有待老師或與學生一起仔細策劃及協商,而該等準則,亦宜在開展專題研習時即清楚告知學生。不論是小學或中學,宜作有系統的部署,使學生由低年級的著重資料搜集及整理,溝通及協作等基本技巧,逐步提昇至高年級的多角度透視、綜合、反思、評鑑、批判、創新等高層次思維(圖表八)。

圖表八 全方位學習評核準則與比重


知識的建構
自學能力
人際技能及態度
思維技巧
  1. 新知識的建構
  2. 新角度的體驗
  3. 多角度透視 
  • 資料搜集及整理
  • 分析
  • 綜合
  • 反思及評鑑 
  • 溝通及協作
  • 同儕學習
  • 主動參與
  • 勇於嘗試
  • 實際體驗 
  • 推理
  • 探究、解難
  • 批判
  • 創新 
  •   此外,探究與匯報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整個專題研習的過程一定要以一總結性的匯報活動作終結 (culminating event) (Chard, 2000)。此一總結活動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提供機會讓學生與同學、老師、家長及其他有興趣的人士分享其成果;另一方面,匯報活動本身其實仍是研習過程中一重要學習環節。在整個研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大量的學習活動,一時間可能未能將之完全消化及吸收,故需要一段過程時間 (process time) (趙志成,2001)。透過準備此總結性的匯報活動,學生才有機會將新知識個人化 (personalizing new knowledge) (Chard, 2000);而又因為不同的兒童需要不同的時間去內化所學,所以,在匯報時同學、老師及家長的提問及意見可產生一定的催化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