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躍進學校計劃:

一個大學與學校協作的校本改進方案

教育學院院長 鍾宇平

 

dean.jpg (13382 bytes)

  當我第一次接觸「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時,對「人」的轉變及自我實現便著了迷。當我第一次聽到「美國躍進學校」的理念時,對學校自我改進,有了新的信心。由「人本」的改變到「校本」的改變,成功的因素都是一樣的,就是任何有效的改變必須是自發的。

「人本心理學」大師馬思勞(A. Maslow)很早便已指出,一個人要成長及自我實現,必須要轉變。而任何轉變都必須從久已習慣和充滿安全感的現狀中,掙脫出來,去面對難以逆料的變化。人的內心世界,變成了對成長和安全感的趨求的角力場,其間引起的焦慮和痛苦,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在個人的轉變過程中,試探性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但以後還要不斷得到體諒與扶持,否則多會帶著傷痛跌回現狀的臼窠中,繼續迷惘與失落,而不敢再亂動。

  學校的轉變,大概也會是如此。必需校長和教師們在內部感受到轉變的拉力,體認到轉變與成長的回報和滿足感,才能匯聚到踏出第一步的勇氣與力量。但轉變成長能否持續則有賴適當的體諒與扶持。就如小孩子學步,跌倒了,正當一臉子灰時,得到成人的扶起,和聽到欣賞他的努力的笑聲,他就會不斷去嘗試,直至擺脫不能走動的桎梏,去享受那自由探索無窮空間的喜悅。因此一個既能體諒又有實力的協作夥伴(Partner),是學校能否堅持變革的重要關鍵。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必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由於不同的原因,這問題並不一定能即時得到妥善的解決。但問題並不會自動消失,只不過由於它引起痛苦的回憶而被推壓到潛意識中去而矣。這些潛伏著的問題,隨時會與新出現的問題相呼應,摧毀個人健康的成長。主張「人本治療」(Client-Centered Therapy)的羅傑士(C. Rogers)認為只有個人自己確認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只有個人自己提出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由外力強加諸個人的解決方案,不是因找不到潛在問題的核心而變得「牛頭不對馬咀」,便是因得不到個人內心的認同而被諸多推搪。

  學校的成長也極其相似。由外力推動的變革,不是因「一刀切」而未能對症下藥,便是因得不到學校的衷誠合作而含糊混過,鮮有成功。

  個人的轉變,必須從釋放心理的障礙開始。個人必須在一個「安全」的氣氛下,面對一個肯聆聽和多體諒(Empathy)的輔導員,才能真誠地找出自己的問題,匯聚自己的力量,尋求自己的答案。學校的變革,若要成功,也是如此,動力要來自學校本身。來自外面的力量,只能是一種基於尊重與體諒的從旁協助。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是一個大學與學校協作的校本改進方案,它的原則就是基於尊重與體諒。由大學的專業人員與學校校長和教師,建立夥伴合作的關係,在「安全」的氣氛下,共同去找出學校面對的問題,讓校長和教師們一致地確認他們的教育目標,並基於學校本身的強項力量,去建構合適本校的變革方案。

  這個校本改進方案,是源於美國史丹福大學(http://www.stanford.edu)韓立文教授(H. Levin)的躍進學校計劃(http://www.stanford.edu/group/ASP/)。但它並不是活剝生吞的照版抄襲,而是一個「科技轉移」(Technological Transfer)性質的學校變革實驗計劃。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實驗計劃,尋求適合香港狀況而又為我們的學校所接受的變革方案。不過,它的原則與美國的原來計劃是完全一致的:變革的起步及持續,有賴一個充滿體諒的協作夥伴,但成功的變革,動力必須來自學校本身。

199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