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15
文章:天災和防預工程
作者:孟改芳老師
分類:天氣氣候

雨季又到了,每逢大雨,香港天文台都會發出各種警告,有些警告是用「血」和「淚」換來的。印象最深的是九十年代港島南區的碧瑤灣了,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大量的泥沙石從大廈低層的窗口湧進,整個房間完全被沙石佔據。場面非常嚇人。後來又陸續發生了西環觀龍樓、柴灣等地的山泥傾瀉,每次都造成人命傷亡。「山泥傾瀉警告」應該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滑坡

有了山泥傾瀉警告,再加上政府大力加強鞏固斜坡的工程,近年來,香港才沒有再發生類似碧瑤灣那樣嚴重的山泥傾瀉。但在一些較落後的地區,如菲律賓的一個山區,前一段時間就發生了大面積的山泥傾瀉,造成整個村莊包括一所小學校的幾百名學生傷亡。如果你是這個專欄的長期讀者,應知道這種自然現象在普通話中叫「滑坡huɑ́pō」。

鬧水災

雨季還有一個常常出現的問題,那就是水浸。「水浸」在普通話裡說「被水淹了bèishuǐyɑ̄nle」,不過更常說的是「鬧水災nɑ̀oshuǐzɑ̄i」或「發大水fɑ̄dɑ̀shuǐ」。香港一說鬧水災,也不過是部分沒有被及時疏導的水湧進店鋪,或新界鄉村的村民家裡的家具被水泡pɑ̀o了,跟內地發大水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xiɑ̌owūjiɑ̀ndɑ̀wū」。

小時候,我家住在北京郊區的運河邊,有一年發大水,聽說上游的一個村莊被水沖了,我跟著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跑去河邊看熱鬧。只見河裡的水面比平時高了許多,河面上一會兒漂來一個箱子,一會兒又漂來一口水缸,水缸裡還有一些日常用品呢。許多大人站在橋上忙著打撈。夜裡,又下了一夜雨。第二天,水更大了,河面升過河堤(hédī),和路旁的魚塘連成一片,站在高地看過去,分不清哪裡是運河,哪裡是魚塘。那情景誰看了也會心驚膽戰,連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也不敢再去河邊玩了。

一般的水災都是由大雨引起,曾在報章上見到內蒙發生一場由沙塵暴引起的水災。四月十一日清晨,內蒙古一座容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的「污水暫存池」,受到強勁沙塵暴的吹襲,掀起三米高的巨浪,發生堤壩塌陷,嚴重威脅到黃河防汛大堤。為保黃河防汛大堤,政府啟動「污水池泄洪xièhóng方案」,污水瞬間淹沒了九個村莊。老年人常說,欺山莫欺水,看來不做好水利工程,人們依然沒有安穩的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