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36
文章:說兒化(一):兒化和兒化韻
作者:林建平博士
分類:輕聲兒化

漢語許多方言都存在兒化音變現象。甚麼是「兒化」?

「兒尾」連讀變音

徐世榮在《普通話語音常識》(頁132)裡說得很清楚:普通話裡有一些詞(主要是名詞)帶著輔助成分「兒尾」,如「花兒」、「鳥兒」等。「兒」本來是獨立的音節(er),但經過長時期極流利的連讀,就產生一種連音變化,兩個音節融合(所謂「化」)成為一個音節,er失去了獨立性,只保持了因捲舌動作而發出的十分短弱的捲舌音(-r音),使前面的音節或多或少發生變化。這種語音現象叫做「兒化」。人們把這種帶有捲舌色彩的韻母稱為「兒化韻」。著名語言學家董少文認為,這個[r]是形容性的,發捲舌元音時,舌面舌尖同時起作用(《語音常識》頁64)。

普通話裡,捲舌元音er獨立成音節的字很少,常見的只有「兒、而、耳、爾、餌、洱、二」等幾個字。er在普通話中常常作為名詞的詞尾。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兒尾」er在少數詞中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輕聲音節,如「女兒」,以及文藝作品中的「雲兒」、「月兒」等等。在大多數的詞裡,er都讀成「兒化韻」。

加捲舌的韻母發音

董少文指出,所有的兒化韻都是如此,一面發主要元音,一面就捲舌。因此,兒化的基本性質是捲舌作用(《語音常識》頁68)。反過來說,韻母的發音動作不便於捲舌的,韻母的讀音就會變,甚至丟掉韻尾,方便捲舌(捲舌動作是必須的)。所以,當我們聽到「玩兒、一點兒、一塊兒、冰棍兒、藥方兒、人影兒」,感覺很不一樣,這是因為這些音節中的韻母起了變化(音質的變化):

․[-i]韻尾發音時,舌面向硬顎移動,不能同時捲舌,[-i]尾失落。

․[-n]韻尾發音時,舌尖抵住齒齦,兒化時要把舌尖捲起來,舌尖不能同時佔兩個位置,[-n]尾失落。

․[-ng]韻尾發音時,後舌面隆起靠住軟顎,兒化時,同時要做一前一後兩個動作,相當費力。為了便於發音,[-ng]尾失落,保留鼻音成分,成了「鼻化捲舌韻」(既捲舌,又把元音鼻化,是個妥協的辦法)。鼻化,指鼻腔、口腔同時通氣。帶[-ng]尾的兒化韻較難掌握,可採用拇指輕按鼻孔兩側,發音時,感到鼻孔輕微震動,就說明發音是正確的,否則就證明元音沒有鼻化。試體會「小羊兒」不等於「小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