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40
文章:朗讀即思維
作者:余京輝老師
分類:測試

在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考場上,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說話不流利,或者磕磕巴巴,或者「哼」、「哈」不停。平時學員常問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說話的流暢度。導致說話不流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詞匯不足、不熟練、不習慣等等,但以下這個原因卻被很多人所忽視。

避免「語碼轉換」

你知道嗎?每個人都有兩種語言:一種叫「外部語言」,即是我們平時說出來的語言;另一種是「內部語言」,即是我們腦子裡的思維語言。如果我們說母語,內、外部語言通常是一致的,我口說我思。但如果說第二語言,情況便會有差別:有些人說第二語言的時候,腦子裡同時以該語言思維,做到我口說我思;而有些人腦子裡卻用母語思維,再翻譯成第二語言,即內、外部語言不一致。前者通常說話反應快、流暢,而後者說話必定不流暢。所以內、外部語言一致,避免「語碼轉換」,是解決流暢度問題的根本。其關鍵在於培養內部語言。例如說普通話就要用普通話思維。

如何培養內部思維語言?方法有很多。有一位專家說:「朗讀即思維。」換句話說,你能好好朗讀一篇作品,就代表你理解了作品。例如下面這段話,如果你用下面這種方法讀(空格表示停頓),那將是甚麼效果?

朋友新燙了 個頭,不 敢回家見母親,恐怕驚駭了老人 家,卻歡天喜地來 見我們,老朋友頗能以一種趣味 性的眼光 欣賞這個改變。(普通話水平測試,作品三十二號)

之所以讀成這樣,其根本原因是沒有理解文章。篇幅有限,不再舉例了。

培養「思文合一」

還有一種需要語碼轉換的情況,就是中國說方言人士寫書面語,例如在香港用粵語學中文,即思維語用粵語口語,書面語用規範漢語,思文不一,難以對應,正如暨南大學伍巍教授作的一個生動比喻,這就像「一個人只有左臂和右腿」。也許你會說:我用粵語朗讀不就培養了我的思維嗎?但粵語口語和規範漢語在詞匯、語法上的重大差異,嚴重地影響了朗讀的成效。

怎樣解決?用普通話教中文:用普通話朗讀――形成普通話思維――說普通話、寫普通話對應的規範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