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41
文章:熟讀成誦 誦而得言
作者:余京輝老師
分類:教學

在香港的普通話課上,學員經常問我們這個問題:怎樣培養普通話的語感?我的回答是:熟讀成誦,誦而得言。即通過對典範作品聲情並茂的朗讀,感受普通話的優美,培養普通話的語感。

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裡都見過中國私塾的學習情景:無論是先生還是學生都搖頭晃腦的吟誦詩、文,琅琅的讀書聲不絕於耳。這個學習過程就是通過反覆大聲誦讀,去理解作品,進而達到背誦的程度,最後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然而,當中國引進西方現代教育模式之後,中文學習愈來愈注重語法和修辭知識的灌輸,強調建立語文知識體系,美其名曰要讓語文課的內容「科學化」。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們的中文課愈來愈少學生的讀書聲,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老師的講解聲。語文課變得像股票技術分析課,把優美的文章斬件分拆成各樣模塊,尋找各種語法修辭信號,學生把教師的分析結果一一寫下,回家背記,考試時再一一展示到試卷上。學生無法感悟作品的優美,形成公式化的理解,中文課成了香港學生最不喜歡的科目。

感悟作品 培養語感

針對上述弊端,近十年來,許多國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反思,紛紛探究新教法,提出了通過帶感情的、聲情並茂的朗讀,理解文章,培養語感,再結合聽說讀寫及綜合能力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即回歸傳統的中文學習模式:熟讀成誦,誦而得言。二零零零年,內地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俗稱:新課標),確立了上述教學思想﹔無獨有偶,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二零零二年頒布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提出「要讓學生誦讀吟詠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培養語感,並作適量背誦,以深化體會,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

看到這,你也許理解了,為甚麼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讓考生在備考階段,熟讀六十篇不同體裁的規範作品了。它的目的正是要幫助考生培養普通話語感,也是「熟讀成誦,誦而得言」理論的生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