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55
文章:哈喇味的糖耳朵
作者:周立老師
分類:意義辨析

這個題目你看得懂嗎?

先說「糖耳朵」吧。「糖耳朵」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名品,又叫「蜜麻花」,因形似人耳而得名。「糖耳朵」用和huó好的發酵jiɑ̀o麵摻chɑ̄n上鹼jiɑ̌n,再和huò上紅糖,炸成金黃色撈出,趁熱放進飴yí糖中泡一分鐘,稱為「過蜜」,浸透後,撈在盤裡晾涼就成了。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

「哈喇味」油物變味

再說「哈喇味」。「哈喇味hɑ̄lɑwèi」是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味道變壞。有朋友自京來港,我就讓他去北京南城的南來順飯莊買糖耳朵帶來,可朋友嫌遠,隨手買了幾個充數。這幾個糖耳朵本來質量就差,再加上飛機誤點,到了我手上已經變「哈喇味」了。請留意,「哈喇味」一般輕讀,間或重讀,但不要讀成Halloween,「哈喇味」跟萬聖節可扯不上關係。

「哈巴狗」本來叫「獅子狗」、「巴兒狗」,人們常用「哈巴狗」來罵順馴的奴才。「哈」字此義出自滿語,滿語管拍馬屁、獻媚叫做「hɑdɑbɑ」。很多人把「哈巴狗」說成hɑ̄bɑgǒu,其實不對,正確的讀音是hɑ̌bɑgǒu。至於台灣人把盲目崇拜、複製日本流行文化的青少年族群斥為「哈日族」,與滿語原義關係不大,這個詞彙的流行主要是因為哈日杏子的系列漫畫。

火車開通後,不少人去西藏旅行,都會帶回來幾條「哈達hɑ̌dɑ́」。「哈達」其實就是長條的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藏族人和部分蒙古族人喜歡用它來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還可以用於姓,也讀hɑ̌。回族有句諺語:「十個回回九姓馬,一個不姓納就姓哈。」可見,姓哈的人多數是穆斯林。

「哈什螞hɑ̀shimɑ̌」,「學名林蛙。雌的腹內有脂肪狀物質,中醫用作補品,為宮廷貢品。」(《中國中藥志》)藥材鋪賣的雪哈油就是哈什螞油,俗稱「哈蟆hɑ́mɑ油」,有養顏的作用,但不知這被譽為八珍之首的雪哈油放久了,會不會也變「哈喇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