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68
文章:惡搞
作者:余京輝老師
分類:動詞

去年著名導演陳凱歌推出一部電影《無極》,觀眾的評價出現了好、壞兩個極端。但不久,國內有人將《無極》的影像重新剪接,並插入中央電視台的鏡頭,重新配音,成為一部新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饅頭》(mɑ́ntou)幽默詼諧(huīxié),在互聯網上迅速流傳,並受到一致好評。

源自日韓語?

讀者朋友對於《饅頭》這種行為,你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嗎?對,「惡搞」。「惡搞」 一詞的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來自日語「KUSO」,也有人說來自韓語。到現在為止,它的定義也不明確,《維基百科》的解釋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產生喜劇效果的娛樂文化,和無厘頭文化十分相似。」其實「惡搞」行為自古有之,屬於惡作劇的一個分支,例如改歌詞、摹仿創作。然而,當它與網絡科技接合起來,就如虎添翼,自成一統。現在常見的「惡搞」手法有︰圖片移植、視像剪輯、篡改(cúɑ̀ngɑ̌i)歌詞、假唱表演、摹仿創作、動作摹仿(mófɑ̌ng)等等。

「搞」來自湖南口語,一九四七年以前並沒有記錄此口語的文字。雖然「搞」字歷史不長,但卻表現出異常旺盛的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搞」字能代替超過一半的漢語動詞,請看看以下的詞語:

搞衛生、搞運動、搞生產、搞生意、搞工作、搞學習、搞美術、搞公關、搞服裝、搞修理、搞家務、搞創作、搞市場、搞砸了、搞不清、搞不懂、搞不了、搞不正之風、搞對象、搞男女關係、搞活、搞死、搞票、搞鬼、搞倒、搞定,等等。

「超方言」特性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普通話與方言相互吸收、相互影響,但又超乎方言的「超方言」特性。上面的例子中,有一個近年流行的「搞定」,2001年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還未收錄,到2005年版就以方言收錄於內。這個詞來自粵語,等於粵語的「搞掂」,「掂」粵音dim6,普通話沒有閉口的韻尾(-m),改用鼻韻尾-ng,變成現在的「定dìng」字 。現在「搞定」這個詞在國內的傳媒、文娛節目裏經常出現,我認為普通話已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