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81
文章:炸醬麵
作者:周立老師
分類:飲食

「擀出麵來一大片,切出麵來一條線;下到鍋裡團團轉,撈在碗裡蓮花瓣。」這首竹枝詞說的是北京的炸醬麵。

學過普通話的人肯定都聽說過炸醬麵。把食物放進沸油中熬熟的烹調方法叫炸(zhɑ́),讀第二聲,爆炸的炸(zhɑ̀)才讀第四聲。我聽過不少人把「炸饅頭」說成「炸(zhɑ̀)饅頭」,試想,饅頭會像炸彈一樣中心開花,多恐怖啊!

熗鍋、咕嘟、饕餮

叫炸醬,其實是油炒醬,只不過是油多而已。炸醬必須先熗鍋,煸熟肉丁才下醬,再用小火把醬炸透,炸出肉和醬的香味來。甚麼叫「熗鍋(qiɑ̀ngguō)」呢?就是先把肉、蔥等用熱油炒香,再加料烹調。

炸醬講究炸出蜂窩似的窟窿,順着窟窿(kūlong)往外咕嘟油。咕嘟(gūdu)原本指像冒氣泡似地發出生氣勃勃的聲音;又指液體不連貫、不規則而汨汨(gǔgǔ)地湧出或流動;長時間地煮也叫咕嘟,比如︰「魚已經熟了,可湯太多,再咕嘟一會兒吧。」好的炸醬紅褐閃亮,吱吱帶響,襯以白綠相間的蔥花,足以令人奮不顧身,饕餮(tɑ̄otiè)一番。饕餮原是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左傳》注貪財為饕,貪食為餮,吃自助餐時人們的形象就是饕餮。

抻麵、筋道、擀麵

炸醬最好配抻麵。普通話用「抻(chēn)」表示拉長東西的意思,所以「拉麵」又叫「抻麵」。「抻」還有拖延的意思,比如︰「時間抻得愈長變數愈多,還是早動手好。」做抻麵的時候,先用溫水和(huó)麵,麵裡和(huò)點細鹽,這樣麵條更筋道。「筋道(jīndɑo)」就是指食物有韌性,耐咀嚼,相當於粵語中的「彈牙」。麵和好以後要餳兩小時,餳(xíng)能讓麵、糖等變軟。

用擀麵杖把麵團擀(gɑ̌n)成一張薄餅,再折成幾層,切成粗細均勻的條;最後,把切好的麵條捲成麻花兒,雙手各拿一頭在案板上連摔帶抻,反復搭扣幾次就行了。擀就是用棍棒來回碾,使東西延展變平、變薄或變得細碎。擀麵用的木棍叫擀麵杖,過去燒柴竈(zɑ̀o),需要吹火助燃,擀麵杖不是管子,中間自然不能通氣,於是就有了一個歇後語「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