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51
文章:泡吧物語
作者:林建平博士
分類:新詞

我不喜歡泡吧(香港粵語說「蒲吧」),嫌太鬧,但喜歡喝啤酒。我們都知道,在內地,把粵語的「生啤」說成「扎啤」(扎,zhɑ讀第一聲;啤,pi讀第二聲)。《新華新詞語詞典》解釋為:「用廣口杯盛裝的鮮啤酒。」香港粵語說:「要一jar啤酒。」普通話「扎啤」的「扎」,譯自英語的jar。《北京晚報》(2001年5月25日)的報道說:「店內充足的冷氣,加之喝虎牌、嘉士伯、百威、生力等十幾種清爽扎啤,再觀看世界名歌演唱,確實為一種放鬆身心的享受,因此,深受常泡吧的白領一族的歡迎。」

「吧」浪族

長時間地呆在酒吧或網吧裡,叫做「泡吧」。我不是鼓勵讀者們去泡吧,可酒吧這種餐飲行業在內地流行後,發展蓬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吧」,蔚為奇觀,值得我們觀賞。內地報章說:「在上海,酒吧、茶吧、咖啡吧已不稀罕:兩年前出現的陶吧,也曾引起轟動,現在又出現了影吧、布吧、玻璃吧……玩吧,正在成為現代人的休閒方式。」(1999年3月18日)可見,「玩吧」是幾年前的時髦玩意兒。

白領一族喜歡泡吧,語言生活中也就出現了一批新詞:「吧娘」指酒吧的老闆娘;「吧女」指酒吧裏的女招待;酒吧的柜台,叫做「吧台」;每晚流連於酒吧、迪吧等各種娛樂場所的人,稱作「吧蠅」(像蒼蠅一樣死纏不休?絕!)。

「吧」遊蹤

在香港,「茶吧」、「書吧」、「陶吧」、「氧吧」不怎麼流行,可在內地大城市,卻是火紅得很。「茶吧」是指小型典雅的茶館。放迪斯科音樂,可以跳迪斯科的酒吧,叫做「迪吧」。「街吧」是仿「酒吧」而造的詞,指在繁華的路邊,放一些桌椅,讓購物或遊玩的人歇腳、喝茶、聊天、觀景的地方。「露天街吧泡不得」,還是泡「水吧」(專賣各種飲料的休閒場所)、「書吧」(可以看書,可以喝酒的「吧」)吧!要是有雅興,泡「陶吧」,自己動手和泥(和,huo讀第二聲),製作自己喜愛的陶製品。其他如:「網吧」(有電腦可以上網,也有酒、茶、咖啡可以飲用的處所)、「氧吧」(供人們呼吸純氧的場所),大家已經耳熟能詳。

仿「酒吧」一詞而造的新詞,還有「冰吧」、「果吧」、「畫吧」、「咖吧」、「琴吧」、「球吧」、「影吧」、「樂吧」、「文化吧」等等,形形色色,各取所需。都把這些「吧」、那些「吧」泡了,生活是多麼的休閒,文化修養是多麼的豐富。問題是,世上有這樣的閒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