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語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畢業論文提要

學生姓名:桂雪萍
論文題目:方言詞彙的語言價值及社會文化意義初探─ 以韓少功《馬橋詞典》為例
年  份:2015

「方言詞」是指一個特定地理區域中某種語言詞彙的變體。這種定義有兩種內涵,第一種指共同語詞彙中那些來源於方言辭彙的成員,已被規範漢語言吸收和借用的詞,某些學者也稱其為「方源詞」。如從北方方言中吸收的「比劃」「侃」「帶勁兒」「開涮」等,從吳方言中吸收的「愜意」「揩油」「嗲」等,從粵方言中吸收的「炒魷魚」「發燒友」「惹火」等。這些詞都已成為現代標準漢語詞彙。另有學者認為,有別於民族共同語及其他方言,而顯示出本土語言特色的詞語,才叫方言詞語。如粵方言的「番碱」(肥皂)、「乜野」(什麼)、「孤寒」(吝嗇),吳方言「白相」(玩兒)、「豬頭三」(不識好歹)等方言詞語,這些詞語雖在方言地區流行,但尚未進入《現代漢語詞典》,完成此一規範化的程式,一般來說,被認為尚未成為共同語詞彙的成員,這一類的「方言詞」正是本文要關注、探討的部分。

在現今普通話取得了規範的地位之後,各種方言僅被認為是一種地方性生活交際語言,即使在某些文學、影視作品中使用也被冠以擔當搞笑、噱頭的任務,而難登大雅之堂。除少數地區,如粵語區外,在廣泛社會性交際中,方言已呈逐漸退出之趨勢。那麼方言是否應該繼續縮小使用範圍及逐步退出語言文化領域,甚至任其消亡呢?作為中華語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方言詞彙在漢語詞彙高度標準化的今天,其所具備的在語言及文化方面的意義及價值何在?是否像對待其它文化一樣,具備保存及保留的意義呢?劉叔新先生在《詞目的確定和詞彙的範圍》一書認為,方言詞雖是僅地方使用的交際工具,但畢竟是人們長期逐漸積累的結果,是人們智慧與創造的結晶。這當中包括很多極好的語料,生動、準確、富於形象,是標準語所不及的。 如北京土話關於「跌跤」一詞就有許多生動的表達詞語:面朝下摔倒叫「面趴」、「趴虎兒」、「狗吃屎」、「嘴啃地」,面朝上摔倒有詞語有「仰八腳子」、「倒仰」、「仰八叉」,而跌坐地上說法叫「屁股露兒」。這類詞語即使不能進入標準語,但並非可完全取代的。同時,我們看眾多的文學作品當中不乏方言俚語、文言古語、外來語等書寫的情況,這些語言包括方言詞彙的使用,可以在空間和時間上超越標準語的表達範圍,不論在共時性與歷時性上都有其研究價值。

就方言詞彙來說,本文認為其不論在文學還是語言研究領域仍有其獨特的地位及價值:一方面方言詞彙在作品中使用,保留了當地的文化特質及構建多彩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方言詞彙也常被標準語吸收,進入文學領域,充作地域和方言的標誌,具備修辭的功能。因此本文旨在從語言學及社會文化學兩方面闡述方言的作用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