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本院有權因應招生及報讀情況取消部分主修科目或選修科目。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各科目並非每年開設。

PGDC 5001 & 5101
幼兒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本科乃介紹幼兒教育(幼教)課程的發展與教學,涵蓋課題包括:

  1. 各學習範疇的學與教原則;
  2. 幼教課程設計、施行、與評估的原則與概念;
  3. 設計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學習經驗;
  4. 為幼兒提供有質素的學習經驗;
  5. 幼兒學習評估;
  6. 入學適應和幼小的銜接。
PGDC 5201
幼兒教育的基礎

本科旨在介紹幼兒教育(幼教)的原則。本科會涵蓋的課題包括:

  1. 幼教的基礎原則及理論;
  2. 影響幼教的社會及文化因素;
  3. 幼教教學法,包括: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學習、探究式學習、全語言、主題、遊戲為本、設計活動、綜合課程
  4. 香港當代的幼教議題;
  5. 幼教工作者的專業角色。
PGDC 5202
幼兒創意藝術

本科旨在讓學員了解創造力的概念、理論、啟發創意的技巧,以及成人怎樣引導幼兒運用不同藝術形式進行創意表達。其藝術形式包含:視覺藝術(例如:繪畫及油畫)、語言藝術(例如:詩及繪本)、表演藝術(例如:音樂及舞蹈),以及綜合藝術。本科會著重如何透過藝術,促進幼兒遊戲、想像力和創意能力之間的相互發展。此外,本科亦會介紹各種在學校和校外情境(包括幼稚園、家庭及社區)促進幼兒創意表達的策略。

PGDC 5203
幼兒教育中的遊戲教學

本科旨在介紹遊戲在幼兒教育課程中的特徵、相關理論和教學策略。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遊戲特徵;
  2. 遊戲的理論和實踐;
  3. 遊戲對兒童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發展、及體能發展的重要性;
  4. 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戶內和戶外活動促進遊戲式學習;
  5. 遊戲與科技;
  6. 遊戲中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評估。
PGDC 5301
幼兒教育管理及其持續發展

這本科是向幼兒教育工作者介紹不同的組織及管理理論,並從社會,學校及個人三個層次,應用這些理論和知識。首先,討論校本管理的實踐,當中包括資源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及團隊建立等議題。其次,探討教師專業精神及如何在知識上裝備幼教工作者,讓他們將來能夠承担學校領導或教師領導的角色。最後,分析問責及質素保証機制的理念,數據為基礎的學校發展及如何準備學校內評及外評事宜。本課程提供給幼教工作者這些學校管理的概念知識,成為幼教機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

PGDC 5302
家長參與幼童的教育

本課程旨在協助學員在幼兒教育中發展與家庭及社區的協作能力,本科尤著重於以下課題:家長在促進幼童成長所擔任的角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係,在香港現行的家校協作政策及在本地及國際教育變遷脈絡下的協作措施。

PGDC 5303
教學專業的倫理及專業標準

專業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實踐的必要條件,教師專業必須有正當的價值取向和堅實的道德基礎。本科內容包括與法律、專業倫理、價值及操守相關的課題;介紹香港的教師專業標準,如T-標準+和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的要點。透過個案研究來檢視教師相應於學生、僱主、同事、家長或監護人各持份者的權利和義務;並闡明教師作出道德抉擇及行動時所秉持之價值及原則。本科亦會探討有關教師專業發展之新近課題,例如有關憲制秩序和國家安全的教育。

PGDC 5401
兒童早期發展

本科旨在介紹零至八歲兒童的生理、認知、情緒和社交等範疇的發展。
本科透過闡釋主要發展理論 / 觀點和相關實證研究,讓學員了解兒童早期發展的各種潛能和影響相關因素,同時加強學員對兒童發展的認識,例如:如何有效地甄別和照顧兒童的發展需要、如何對兒童進行恰當的觀察與評估等,以應用於幼兒教育上。

PGDC 5402
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幼童

本科旨在讓學員對兒童的發展差異及特殊需要之定義有基本認識,並探討在幼兒常見的特殊需要類別包括智力發展遲緩、語言及語文習得困難、過動症和自閉症等。本科重點在於探討幼兒特殊學習需要的辨識與教育,普通班教師在協助與教導這些兒童的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從分層支援及家校合作等角度討論如何有效協助不同學習需要的幼兒成長。

PGDC 5501
幼兒基礎活動和節奏律動教學

本科為學生提供有關幼兒基礎動作技能學習、教學和評估的知識,包括設計和實施有效的基礎活動以促進幼兒的體育素養,並介紹如何按幼兒的動作發展和能力差異調整教學內容,同時認識有系統的評估標準和方法,協助學生掌握和改善各種基礎動作能力。通過參與,學生將建立一系列基礎活動和節奏律動的教學知識,從而培育幼兒的體育素養。

PGDC 5901
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是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幼兒教育)課程的重要部分,它為學員提供實踐教學理論的機會。實習期間,本院導師進行視導,為學員的教學表現、專業修養及教學態度等作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以支援學員的專業發展。

PGDP 5207
資訊及通訊科技教學

資訊及通訊科技高速發展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教與學機遇。此課程旨在充實學員的教學知識與技術能力,並在小學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融合資訊及通訊科技於學科學習。學員將學習如何整合技術,教學和學科知識,並參考學生特性與學校環境,設計資訊科技增強的教案。本課程培育學員的設計性思維,以開啟學員成為教學環境的設計者。

PGDP 5209
兒童文學與讀寫能力發展

本科旨在以兒童文學促進幼兒及兒童語言的發展。本科除了培養學員的兒童文學專業素養,以便對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和體裁知識有系統而全面的認識,並增強學員認識各類兒童讀物的深廣度,協助他們建立教學活動的學養基礎,以鼓勵他們應用兒童文學來發展兒童的讀寫能力。

PGDP 5210
以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的策略

本科旨在介紹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特徵和實踐。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遊戲特徵;
  2. 遊戲的理論和實踐;
  3. 遊戲作為一種綜合學習的策略,在促進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例如,遊戲與幼兒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發展、情緒發展、及體能發展等;
  4. 遊戲的環境和資源;
  5. 遊戲中兒童發展的評估;
  6. 教師在遊戲中的角色。
PGDP 5306
香港教育政策與實踐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香港教育體系,及其對教師職業與工作環境的影響。本科的設計是為教師介紹各種分析工具,以便能理解及評核教育政策及其實施情況。香港的教育問題與政策會從以下兩方面作分析,其一是以國際比較觀點,其二是本地對效率與公平的關注。本科會就自1982 年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以來的各種教育政策提議及報告作一扼要的歷史回顧,並會對以下的課題作探討:

  1. 學校體系與課程;
  2. 學位分配、學生篩選與考試制度;
  3. 工業及職業教育;
  4. 學校質素;
  5. 性別與階級上的教育差異;
  6. 教師教育與資歷。
PGDP 5312
價值與道德教育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反省本身的價值及在學校內進行價值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時,所採取的方法。其中,學員須反省的問題包括:教師應否把自己的價值在課堂上教授? 又或者在教學工作中價值傳遞根本是無可避免的?以教育作為培養人追求個人及社會美好的品質出發,本科將探討一系列在全人教育中的價值,例如真、美、道法等。本科將本著:教育是無可避免地涉及價值,而且道德價值亦是教育目的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成份,據此,本科得探討道德的本質檢視,道德教育的各種取向,並與其他價值教育作比較。最後亦會從價值及道德教育出發,協助學員理解本身的個人及專業發展及反省在不同教學崗位上的角色。

PGDP 5317
回首來時路︰香港教育的脈絡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對身處的社會脈絡及教育制度作出反思。本科會以歷史學的角度,闡釋自十九世紀以來,在不同時期香港教育的特色,以及分析社會發展與教育轉變之間的關係,以期令學員對香港教育的獨特之處有較廣闊及透徹的理解。

PGDP 5402
兒童心理發展

本科旨在介紹有關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取向,以及探討家庭、學校和社群的互動在兒童發展上的作用。本科的核心在於從理論及應用角度來檢視兒童時期的各方面發展(例:認知、德性、美感、群性、情感和自我),亦討論時下備受關注的議題 (例:資優教育及才華發展;心理困擾及其介入)。

PGDP 5408
兒童輔導

本科旨在介紹從事兒童工作時回應孩子各種發展及適應需要的基本輔導技巧。主要涉及的課題包括:如何跟兒童建立融洽的關係;運用玩具、戲劇、美術、音樂以及其他創意技巧跟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進行互動。在課程中,學員將會對兒童的感受和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更意識到對兒童的回應可以促成正面的情感關係的建立,改善兒童的行為,最終讓他們在學習上獲得更佳的效果。此外,本課程亦會討論家庭與學校在兒童工作中的角色。

PGDE 5319
教師的個人成長

本科主旨是要提高教師對個人成長的了解和關注。課程重點放在自我認知,提升個人自省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和一些與教師個人成長有關的課題上。學員完成這課程後,會對自己的成長需要更了解,並能發現多些處理個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本院有權因應招生及報讀情況取消部分主修科目或選修科目。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各科目並非每年開設。如欲參考 2025 - 26 年度開設之主修科目,請按此處

微格習教

下列「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主修)」各科,授課內容均包含「微格習教」部份。微格習教乃有系統之小型教學練習,通常以小組形式進行。其特點為:第一、每次練習時間短(約五分鐘);第二、學生人數少(約數名模擬「學生」);第三、每次只練習一種教學技巧,如「引起動機」、「發問」、「總括」、「體態語」...等。練習時錄影,事後學生可在導師指導下自行反覆仔細觀察,及分析其練習時之表現,藉以改進其教學方法,同時協助掌握其對該項教學技巧。訓練方法乃根據各「分科課程」教師的教學原則。

PGDP 5001 & 510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國語文科(主修)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加深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認識,從而達至優質的教學效果。課程內容包括: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的理念與內容、兒童識字和讀寫聽說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單元和課堂教學設計、語文教學方法和多元化活動設計、學習評估等。

PGDP 5002 & 5102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英文科(主修)

本科旨在培養學員於面對語言及語言教學理論不斷更新的環境中,能發展自己的能力,並增進學員對課室實際教學、研究和自我評價,以及對語言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鑑的認識。同時也探討以下各項課題:

  1. 文法、聽、說、讀、寫的教學;
  2. 為學生參加公開考試作準備;
  3. 學生的學習動機、合作性和他們在學習過程的口頭及書面交談中所擔當的角色;
  4. 語言學習過程的設計;及
  5. 學生能力的參差和補救的需要等。
PGDP 5003 & 510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數學科(主修)

本科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入門課而它的目的是讓學員熟悉作為有效能的數學老師的理論框架及專業實務。透過「教師作為具反思的實踐者」的理念,本科讓學員成為兼具紮實理論及熱誠的教學專業成長者。具體地說,本科包括以下範疇:

  1. 數學教師之專業發展;
  2. 小學數學教育之目標及課程;
  3. 數學課堂的規劃;
  4. 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方法及技巧;
  5. 教具及資訊科技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運用;
  6. 小學數學課題的學與教;
  7. 小學數學的評估及診斷;
  8. 數學活動。
PGDP 5004 & 510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常識科(主修)

本科為香港小學常識科教師而設,旨在使學員認識有關常識科的教學目標、課程結構、教學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

  1. 常識科課程的框架和內容;
  2. 課程整合和跨學科課程規劃;
  3. 學習和教學的基本理論;
  4. 規劃和實踐活動教學法;
  5. 探究學習;
  6. ICT在常識科中的應用;
  7. 實用教學技巧;
  8. 常識科的評估;及
  9. 常識科的STEM教育。
PGDP 5006 & 510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音樂科(主修)

本科內容包括:

  1. 音樂學習理論;
  2. 綜合音樂活動﹕聆聽、創作、演奏、演唱之教學法;
  3. 世界著名音樂教學法;
  4. 香港音樂課程、教學設計及評估;
  5. 音樂教學趨勢;
  6. 營造正向課室學習環境;
  7. 音樂科行政工作等。
PGDP 5008 & 510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視覺藝術科(主修)

本課程目的在於裝備學生成為合資格及具效能性的小學視覺藝術老師, 培養他們所需知識和技能. 甚而學習成為學科負責人。作為一個合資格的視覺藝術老師,必須熟悉現今課程,才能剪裁合適的校本課程提供與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

PGDP 5009 & 510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體育科(主修)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所定,小學教育提供五育並重及多元化的學校教育,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及確立價值觀,以促進其個人成長。本課程目的旨在培訓本地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在學校環境、學生年齡、能力及興趣多方面的因素下,從教學計劃、執行及評估方面,設計一套有效而完備的體育課程。本科內容包括:

  1. 小學體育教學法、
  2. 小學體育綱要及課程設計、
  3. 拉邦動作分析架構 - 基礎活動技能、
  4. 健康與體適能的基本認識 及
  5. 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

為培育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本課程希望學生能更全面裝備自己,以適應現時變化急速的教學環境。

PGDP 5010 & 511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小學人文科(主修)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小學人文科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本課程涵蓋以下範疇:

  1. 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及學習內容
  2. 課程整合及跨學科方法在課程規劃中的應用
  3. 基本學習理論和教學法
  4. 價值教育的規劃與實踐
  5. 探究式學習
  6. 專題研習
  7. 實用教學技巧
  8. 評估策略在小學人文科中的的應用
  9. 資訊科技在小學人文科中的整合應用
PGDP 5011 & 511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小學科學科(主修)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員具備小學科學科有效教學的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強調教師作為反思實踐者,讓學員不僅能夠掌握基礎教學理論的同時也激發對教育專業持續發展的熱誠。課程中將涵蓋以下主要相關範疇:

  1. 科學教育基礎,
  2. 小學科學科課程,
  3. 科學科課程規劃,
  4. 科學教學活動設計,
  5. 科學課程主題教與學,
  6. 微格教學,以及
  7. 科學教育中的評估策略。
PGDP 511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數學科(副修)

本科旨在介紹小學數學的教學。這科的對象是對數學學與教有興趣的人。具體地說,本科包括以下範疇:

  1. 小學數學教育之目標及課程;
  2. 數學課堂的規劃;
  3. 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方法及技巧;
  4. 教學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運用;
  5. 小學數學的評估及診斷;
  6. 小學數學課題的學與教。
PGDP 511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常識科(副修)

本科為香港小學常識科教師而設,旨在使學員認識有關常識科的教學目標、課程結構、教學理論和方法,內容包括:

  1. 常識科課程的框架和內容;
  2. 課程整合和跨學科課程規劃;
  3. 探究學習;
  4. ICT在常識科中的應用;及
  5. 常識科的STEM教育。
PGDP 511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普通話科(副修)

本科旨在增強學員對語言及語言教學理論的認識,提高學員普通話教學能力。探討範圍包括:香港社會發展與語言規劃、語言與文化、普通話科的課程發展、教材編選、聽、說、讀、寫教學、教案編製、課業設計、教具設計與運用、普通話能力評鑒等。修讀本科的學員,須具備良好普通話能力,能說流利普通話。

PGDP 511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音樂科(副修)

本科內容包括:

  1. 音樂學習理論;
  2. 綜合音樂活動:聆聽、創作、演奏、演唱之教學法;
  3. 世界著名音樂教學法;
  4. 香港音樂課程、教學設計及評估等。
PGDP 511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視覺藝術科(副修)

本課程目的在於裝備學生成為合資格的小學視覺藝術老師,培養他們所需知識和技能。作為一個合資格的視覺藝術老師,必須熟悉現今課程,才能剪裁合適的校本課程提供與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

PGDP 511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小學人文科(副修)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小學人文科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本課程涵蓋以下範疇:

  1. 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及學習內容
  2. 課程整合及跨學科方法在課程規劃中的應用
  3. 價值教育的規劃與實踐
  4. 探究式學習
  5. 資訊科技在小學人文科中的整合應用
PGDP 512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小學科學科(副修)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員具備小學科學科有效教學的所需知識、技能和態度。課程中將涵蓋以下主要相關範疇:

  1. 科學教育基礎,
  2. 小學科學科課程,
  3. 科學科課程規劃及活動設計,
  4. 科學課程主題教與學,以及
  5. 科學教育中的評估策略。
PGDP 5201
課程設計與原理

本科旨在介紹課程發展各階段的主要理念及技巧,當中包括設計、實施及評鑑。為了讓學員了解香港現行課程發展情況及找出改善方法,本課程將會討論現時小學課程發展的問題。

PGDP 5203
學生活動設計與實施

學生活動不單是「課外」的活動,更是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學校生活中,最令學生印象深刻及難忘。隨著整體課程發展,香港學校的課外活動、學科活動、跨學科及綜合活動、全方位學習活動日漸受到重視,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的工作之一。如何設計及實施安全而有意義的學生活動,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實踐教育的必要條件。本科旨在協助學員掌握學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知識及技能,在學校課程內提昇活動過程及成果以符合教育期望;同時透過課堂活動,讓學員考慮安全及保險情況,兼顧風險評估。

PGDP 5206
教學模式導論

掌握多種教學策略有助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能。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瞭解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取向,如資訊處理模式、個人化模式、社會互動模式、行為模式、建構主義教學與轉化型教學等。本科還將帶領學員反思自己的教學取向或當前學校中的教學實踐,從而思考如何改善課堂教學。

PGDP 5207
資訊及通訊科技教學

資訊及通訊科技高速發展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教與學機遇。此課程旨在充實學員的教學知識與技術能力,並在小學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融合資訊及通訊科技於學科學習。學員將學習如何整合技術,教學和學科知識,並參考學生特性與學校環境,設計資訊科技增強的教案。本課程培育學員的設計性思維,以開啟學員成為教學環境的設計者。

PGDP 5208
課程評鑑導論

課程評鑑涉及如何收集證據以判斷課程規劃、實施過程與學習成果之價值與質素。本科旨在促進職前或在職教師改善課程評鑑,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能。內容包括:

  1. 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重要性;
  2. 評鑑課程指引和教材質素;
  3. 評鑑學校課程的實施;
  4. 設計評估課業以評鑑學生學習;
  5. 促進教師自評的架構;及
  6. 評鑑校本課程的方法。
PGDP 5209
兒童文學與讀寫能力發展

本科旨在以兒童文學促進幼兒及兒童語言的發展。本科除了培養學員的兒童文學專業素養,以便對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和體裁知識有系統而全面的認識,並增強學員認識各類兒童讀物的深廣度,協助他們建立教學活動的學養基礎,以鼓勵他們應用兒童文學來發展兒童的讀寫能力。

PGDP 5210
以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的策略

本科旨在介紹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特徵和實踐。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遊戲特徵;
  2. 遊戲的理論和實踐;
  3. 遊戲作為一種綜合學習的策略,在促進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例如,遊戲與幼兒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發展、情緒發展、及體能發展等;
  4. 遊戲的環境和資源;
  5. 遊戲中兒童發展的評估;
  6. 教師在遊戲中的角色。
PGDP 5211
小學STEM課程設計與實踐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簡稱。STEM課程的設計和開發旨在發揮其跨學科的特點,讓學生能夠應對21世紀全球社會在經濟、科學和科技方面瞬息萬變的挑戰。本課程的目標在於讓學員掌握小學教育中設計和實踐STEM課程所需的相關教學知識和技能。內容包括與STEM教育相關的:

  1. 課程歷史與發展;
  2. 跨學科學習方式;
  3. 教學原則;
  4. 課程整合模式;
  5. 課程教學個案;
  6. 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踐;
  7. 評估策略。
PGDP 5212
全球對話:在小學課程中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

本課程旨在促進對自我的深入理解,並轉變學生對自身及在小學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ESD)議題中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整個課程中,學生將有機會通過參與「全球對話」,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全球同伴」聯繫、交流和互動。這些對話將促進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和學生聚集,共同分享他們在ESD方面的經驗和觀點。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網絡,參與者將能夠獲得關於當前及新興的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議題的豐富比較信息和知識。

PGDP 5290
專題研究:課程與教學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PGDP 5301
學校教育的架構和過程

學校教育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部份。教師作為這個制度的主要參與者及貢獻者,他們必須充份了解自身在學校教育架構和過程的角色。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學校教育的組織和過程的本質,並透過不同的觀點去探討學校教育的架構和過程的重要方面,包括:

  1. 在課室層面的師生交往;
  2. 在組織層面的學校結構與文化;
  3. 在社會層面的社會化與分層化機制;及
  4. 在文化層面的知識的選擇與傳遞。
PGDP 5306
香港教育政策與實踐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香港教育體系,及其對教師職業與工作環境的影響。本科的設計是為教師介紹各種分析工具,以便能理解及評核教育政策及其實施情況。香港的教育問題與政策會從以下兩方面作分析,其一是以國際比較觀點,其二是本地對效率與公平的關注。本科會就自1982 年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以來的各種教育政策提議及報告作一扼要的歷史回顧,並會對以下的課題作探討:

  1. 學校體系與課程;
  2. 學位分配、學生篩選與考試制度;
  3. 工業及職業教育;
  4. 學校質素;
  5. 性別與階級上的教育差異及
  6. 教師教育與資歷。
PGDP 5310
公民教育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公民教育的哲學、歷史、社會、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基礎,尤其側重在人權、法治、民主、國家民族和全球化這五大主要領域。並藉此來闡明本地公民教育的困局與可能性。可能涵蓋課題包括:

  1. 公民資質的相關政治概念;
  2. 公民教育的不同進路;
  3. 歷史比較視野下香港學校公民教育的政策和取向;
  4. 公民教育與正規課程;及
  5. 公民教育與非正規課程。
PGDP 5311
華人社會的教育改革

本科主要採比較研究的進路,探討華人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重點將放在探討內地及台灣的主要教育改革議題,同時參考澳門的發展經驗。議題的選取側重於香港教育改革者所關心的課題。內容包括:

  1. 優質教育的追尋,
  2. 課程改革及統整,
  3. 教學改革與教師的專業性,
  4. 權力下放及校本管理,
  5. 高等教育的擴展。

上述各項教育改革將放置在各華人社會的發展脈絡中進行分析,並強調討論兩岸教改經驗對香港教育改革及學校教與學的啟示。

PGDP 5312
價值與道德教育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反省本身的價值及在學校內進行價值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時,所採取的方法。其中,學員須反省的問題包括:教師應否把自己的價值在課堂上教授? 又或者在教學工作中價值傳遞根本是無可避免的?以教育作為培養人追求個人及社會美好的品質出發,本科將探討一系列在全人教育中的價值,例如真、美、道法等。本科將本著:教育是無可避免地涉及價值,而且道德價值亦是教育目的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成份,據此,本科得探討道德的本質檢視,道德教育的各種取向,並與其他價值教育作比較。最後亦會從價值及道德教育出發,協助學員理解本身的個人及專業發展及反省在不同教學崗位上的角色。

PGDP 5313
學校教育的法律議題

香港的學校環境轉變越趨複雜,1997年回歸後的社會和政策環境對教育的影響鉅大。其中一些影響是,倘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未有足夠謹慎和危機意識,他們可能面臨更大的訴訟危機或被剝奪權利。為要減低這些影響,本課程將會介紹一些在中小學出現的重要法律議題,以及它們對教師的影響。課題包括:

  1. 探討一系列議題之中不斷變更的法律標準,這些議題包括教師職業保障、學校安全、學生紀律、學生的福祉、侵犯版權、言論自由、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非華裔學生提供服務、性騷擾、暴力及欺凌。
  2. 研究因為法律問題而產生的教育、政治、道德和行政等問題。
  3. 利用真實案例,闡述教師面對法律/政策的困境。
  4. 為教師提供作正確決定、達成教育目標和減少法律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PGDP 5314
教師發展與領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擔當日形重要的角色。面對不斷轉變的要求,教師必須對學校的運作及教師的角色有更確切的理解。若要有效地改進本身的教學工作,以應日形吃重的要求,教師有必要致力實踐終身專業發展,及探求能提升教與學效能的策略。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理解及建立個人在教育中的角色,即旨在幫助學員成為個人專業成長中的領導。本科首先會協助教師理解改革浪潮中學校生活的特質,並探討其對教師專業生活的影響;探討課題包括:組織文化、微觀政治、組織行為與教師領導。其次,本科亦會協助教師培養對專業成長的認識,並探討如何盡量利用已有及嶄新的計劃以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探討課題包括:教師發展的模式、專業發展的階梯、入職導師與新入職實習教師的職責、教師評核、及教師專業主義。

PGDP 5316
傳媒教育概論

現代人每天都為各種大眾傳媒的信息所轟炸。大眾傳媒也和流行文化、時尚、青少年問題、消費社會,政治動員和全球化等一系列社會現象密切相連。這些主題也因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吸引年輕人。大眾傳媒無論是身為主題或教育手段,在當代社會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各地政府和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媒介素養和傳媒教育。本地這些努力也化成各種課外活動和各式傳媒教育項目。為了滿足在這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本課程旨在為學員引介媒體素養和傳媒教育等基本理念。本科對常識科、語文、公民教育、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等相關科目的教師尤為切身。

PGDP 5317
回首來時路︰香港教育的脈絡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對身處的社會脈絡及教育制度作出反思。本科會以歷史學的角度,闡釋自十九世紀以來,在不同時期香港教育的特色,以及分析社會發展與教育轉變之間的關係,以期令學員對香港教育的獨特之處有較廣闊及透徹的理解。

PGDP 5318
教學專業的倫理及專業標準

專業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實踐的必要條件,教師專業必須有正當的價值取向和堅實的道德基礎。本科內容包括與法律、專業倫理、價值及操守相關的課題;介紹香港的教師專業標準,如T-標準+和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的要點。透過個案研究來檢視教師相應於學生、僱主、同事、家長或監護人各持份者的權利和義務;並闡明教師作出道德抉擇及行動時所秉持之價值及原則。本科亦會探討有關教師專業發展之新近課題,例如有關憲制秩序和國家安全的教育。

PGDP 5390
專題研究:社會、制度與組織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PGDP 5401
教學心理學

此課程旨在介紹與小學教育相關的心理學理論。課程以理論實踐為主,並涵蓋以下範疇:行為和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記憶及訊息處理、轉化學習、動機、教學目標及有效的學習環境。

PGDP 5402
兒童心理發展

本科旨在介紹有關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取向,以及探討家庭、學校和社群的互動在兒童發展上的作用。本科的核心在於從理論及應用角度來檢視兒童時期的各方面發展(例:認知、德性、美感、群性、情感和自我),亦討論時下備受關注的議題(例:資優教育及才華發展;心理困擾及其介入)。

PGDP 5403
學生輔導

本科旨在讓小學教師綜覽學生輔導之基本概念及其在小學裏之應用。研習課題包括: 學校輔導之基本原理及目標、專業輔導員及輔導教師應有之條件、角色功能、輔導理論及基本輔導技巧等。

PGDP 5404
課室管理及學校訓育工作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從理論及實踐層面認識小學課室管理及學校訓育工作。引導教師建立優良的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自律精神。研習課題包括;學校氣氛與紀律、學生訓育之功能、小組動力、學生之需要、切合實況的訓育模式、師生關係、校規及學校政策、訓輔理念之結合、家庭與學校之合作及全校參與模式之訓育工作。

PGDP 5405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

本科以跨學科角度介紹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重要議題。我們首先分析近年來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的政策發展與爭議。然後我們討論特殊兒童的辨識與教育,包括課程與教學調適的考慮。探討的特殊需要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及資賦優異等等。我們會特別留意特殊兒童在小學階段的發展特點與需要,從而強化小學教師在主流學校中支援這些學生的專業能力。

PGDP 5406
學校性教育

本科旨在協助老師掌握人類性的知識,探究小學性教育課程及教學方法。課題包括:人類性的定義;性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之基本概念;性心理發展理論;性與性別;與性有關的價值及態度;人際關係;透過性傳染的疾病;預防小童受性虐待及自我保護等。此外,亦會探討性教育在小學之推行和學校家庭在性教育之協作。

PGDP 5407
理解和編製學校成就測驗

本科旨在為在職或職前中小學教師提供教育測量的理論和技術,用以評估學校教育教學的成果,課程內容包括:

  1. 教育測量和評鑑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2. 編製和評估客觀性和構建性測驗試題的程序;
  3. 標準成就測驗的運用;
  4. 非規範化的測驗方法的運用;
  5. 解釋測驗分數的各種方法;
  6. 解釋及運用測驗結果中常見的問題。
PGDP 5408
兒童輔導

本科旨在介紹從事兒童工作時回應孩子各種發展及適應需要的基本輔導技巧。主要涉及的課題包括:如何跟兒童建立融洽的關係;運用玩具、戲劇、美術、音樂以及其他創意技巧跟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進行互動。在課程中,學員將會對兒童的感受和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並更意識到對兒童的回應可以促成正面的情感關係的建立,改善兒童的行為,最終讓他們在學習上獲得更佳的效果。此外,本課程亦會討論家庭與學校在兒童工作中的角色。

PGDP 5409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 (適用於2024-25學年及以後入學之學生)

本科以跨學科角度介紹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重要議題。我們首先分析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的歷史、政策與原理。然後我們討論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辨識與介入、課程與教學調適的考慮、相關實用技巧和例子。探討的特殊需要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精神病及雙重特殊資優等。我們會特別留意特殊教育學生在小學階段的發展特點與需要,從而強化小學教師在主流學校中支援這些學生的專業能力。

PGDP 5490
專題研究:教育心理與輔導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PGDP 5901
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是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小學)課程的重要部分,它為學員提供實踐教學理論的機會。實習期間,本院導師進行視導,為學員的教學表現、專業修養及教學態度等作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以支援學員的專業發展。

本院有權因應招生及報讀情況取消部分主修科目或選修科目。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各科目並非每年開設。如欲參考 2025 - 26 年度開設之主修科目,請按此處

微格習教

下列「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主修)」各科,授課內容均包含「微格習教」部份。微格習教乃有系統之小型教學練習,通常以小組形式進行。其特點為:第一、每次練習時間短(約五分鐘);第二、學生人數少(約數名模擬「學生」);第三、每次只練習一種教學技巧,如「引起動機」、「發問」、「總括」、「體態語」...等。練習時錄影,事後學生可在導師指導下自行反覆仔細觀察,及分析其練習時之表現,藉以改進其教學方法,同時協助掌握其對該項教學技巧。訓練方法乃根據各「分科課程」教師的教學原則。

PGDE 5001 & 510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國語文科(主修)

促進中學中文教師對中國語文課程之認識及專業修養,並進一步提高其教學水準。講授及研討範圍則包括中國語文科之教學目標、教材選擇、教案編製、教具製作、教學方法、成績考查、課外活動等方面之理論與實踐。

PGDE 5002 & 5102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英文科(主修)

本科旨在培養學員於面對語言及語言教學理論不斷更新的環境中,能發展自己的能力,並增進學員對課室實際教學、研究和自我評價,以及對語言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鑑的認識。同時也探討以下各項課題:

  1. 文法、聽、說、讀、寫的教學;
  2. 為學生參加公開考試作準備;
  3. 學生的學習動機、合作性和他們在學習過程的口頭及書面交談中所擔當的角色;
  4. 語言學習過程的設計;及
  5. 學生能力的參差和補救的需要等。
PGDE 5003 & 510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史科(主修)

從分析歷史研習的價值出發,進而討論中學歷史科教學的目的,課程的分析與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具與教材的運用、課內與課外活動及評鑑測驗技巧等。本科以講演、討論、活動及授課練習等形式進行,著重協助學員尋求符合教育目標的實際可行教學途徑。

PGDE 5004 & 510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世史科(主修)

從分析歷史研習的價值出發,進而討論中學歷史科教學的目的,課程的分析與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具與教材的運用、課內與課外活動及評鑑測驗技巧等。本科以講演、討論、活動及授課練習等形式進行,著重協助學員尋求符合教育目標的實際可行教學途徑。

PGDE 5005 & 510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地理科(主修)

使教師深入了解地理教育趨勢及各種地理課程設計,認識如何以學生為中心,運用適當方法教學。內容包括:地理學及地理教育的發展趨勢、香港初中及高中地理課程、課內及課外教學法、教具與教材的運用、學業評鑑的方法。

PGDE 5006 & 510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經濟科(主修)

本科為香港中學經濟學教師而設,旨在協助教師認識有關經濟學之教學理論及經驗,以期使學員能更有意識地認定其教學目標、編排課程、選擇適當之教學方法及設計有效之回饋及評鑑工具,冀能提高學員之教學效率。內容包括:

  1. 教學的宗旨與目標;
  2. 課程分析與設計;
  3. 教學方法;
  4. 視聽教具及教材製作;及
  5. 評鑑與回饋
PGDE 5008 & 510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數學科(主修)

本科為中學數學教師而設,其中內容包括

  1. 數學教育之回顧與現狀;
  2. 數學教育之目的;
  3. 數學課程的演變;
  4. 教學法於數學教學之運用;
  5. 數學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6. 數學教學模式:發現學習、探究法、個別化學習、問題解決及遊戲之運用;
  7. 教學準備及透過微格教學培訓課堂技巧;
  8. 於數學教學中運用資訊及傳意科技;
  9. 學習診斷與教學評鑑;
  10. 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PGDE 5009 & 510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物理科(主修)

本科旨在裝備學員具合適的教學策略及技巧來促進物理科教與學的效能,在整個課程中,學員會對各有關物理教育的議題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PGDE 5010 & 511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化學科(主修)

提供中學化學教學之知識與技巧。內容包括:

  1. 目標;
  2. 學生心理;
  3. 課程編排;
  4. 教學方法;
  5. 教學設備之應用;
  6. 教案;
  7. 測驗;及
  8. 實驗室與教室管理。
PGDE 5011 & 511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生物科(主修)

認識香港及海外中學生物課程之發展,從而釐訂該科教學目標,適當運用教學設計、課堂講解、實驗考察及課外研習方法,以期完成教學任務。內容包括:

  1. 生物科在中學課程中之地位及目的,與自然科學之關係;
  2. 海外中學生物課程之發展及香港中學生物課程之處理;
  3. 一般性生物教學及特殊性生物課題之處理。
PGDE 5014 & 511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音樂科(主修)

本科內容包括:

  1. 音樂學習理論;
  2. 綜合音樂活動:聆聽、創作、演奏、演唱之教學法;
  3. 香港及國際文憑音樂課程;
  4. 教學設計及評估;
  5. 音樂教學趨勢;
  6. 營造正向課室學習環境;
  7. 音樂科行政工作等。
PGDE 5015 & 511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宗教科(主修)

本科內容包括:

  1. 當前本港學校施行宗教教育之情況;
  2. 當前教會學校之問題;
  3. 宗教教育作為一個學科之理由;
  4. 如何進行教育性之宗教教育;
  5. 課程原理;
  6. 教材分析。
PGDE 5018 & 511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體育科(主修)

本科內容包括:

  1. 討論體育運動教學中學習者的特性與學習過程;
  2. 分析本地學生的特性及體育課程內容;
  3. 探討最新的體育課程模式及設計;
  4. 反思體育;
  5. 體育教學及課程發展的未來動向。
PGDE 5019 & 511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普通話科(主修)

本科旨在指導學生學習中學普通話科的教學,內容包括:

  1. 與普通話有關的語音知識;
  2. 中學普通話科的教學法與教學設計;
  3. 普通話的正音技巧。選修者必須能說普通話。
PGDE 5020 & 512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主修)

本科將包括以下主要課程與教學內容幫助學員了解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及課程實施情況。內容包括:

  1. 課程理念
  2. 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背景及發展方向
  3. 議題為本及其他教與學模式
  4. 高階思維的培養
  5. 開發教材
  6. 課堂互動及學習評估
  7. 延伸學習
  8. 教學法(教學設計、微格教學及試教)。
PGDE 5021 & 512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視覺藝術科(主修)

本課程目的在於裝備學生成為合資格的中學視覺藝術老師,培養他們所需知識和技能,甚而學習成為學科負責人。作為一個合資格的視覺藝術老師,必須熟悉現今課程,才能剪裁合適的校本課程提供與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

PGDE 5022 & 5122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修)

本科提供中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教學之知識及技巧,其內容包括:

  1.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之課程發展、目標、內容、學習活動及評鑑;
  2. 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室與電腦室之管理;
  3. 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之專題處理。
PGDE 5023 & 512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主修)

本課程旨在向學生教授中學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BAFS)之教學方法、概念和技巧,讓學生將教學知識、方法和技巧融入於教學實踐裡。並且通過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和課堂討論,包括批判性思考,將鼓勵學生發展出他們自己個人的教學方法。

PGDE 5031 & 513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視覺藝術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21 & 5121

PGDE 513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副修)

根據新高中課程中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指引,本副修科是為了令學員對議題為本的教學與跨學科學習之間的關係獲得基本的認識。內容包括:議題為本學習的策略、開發相關的教材、課堂互動及教學法、以及本科目的評鑑。

PGDE 5035 & 513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22 & 5122

PGDE 5036 & 513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23 & 5123

PGDE 5043 & 514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史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3 & 5103

PGDE 5044 & 514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世史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4 & 5104

PGDE 5045 & 514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地理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5 & 5105

PGDE 5046 & 514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經濟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6 & 5106

PGDE 5048 & 514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數學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8 & 5108

PGDE 5049 & 514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物理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9 & 5109

PGDE 5050 & 515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化學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0 & 5110

PGDE 5051 & 515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生物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1 & 5111

PGDE 5054 & 515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音樂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4 & 5114

PGDE 5055 & 515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宗教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5 & 5115

PGDE 5157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綜合科學科(副修)

了解綜合自然科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實踐實驗探究式的教學法,及統籌綜合自然科學科之教學策略,內容包括:

  1. 綜合之意義及目的;
  2. 教學法之理論基礎;
  3. 實驗室安全及管理;
  4. 科學探討;
  5. 自製實驗用具及實驗材料搜集。
PGDE 515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普通話科(副修)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9 & 5119

PGDE 5162
學生活動設計與實施

學生活動不單是「課外」的活動,更是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學校生活中,最令學生印象深刻及難忘。隨著整體課程發展,香港學校的課外活動、學科活動、跨學科及綜合活動、全方位學習活動日漸受到重視,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的工作之一。如何設計及實施安全而有意義的學生活動,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實踐教育的必要條件。本科旨在協助學員掌握學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知識及技能,在學校課程內提昇活動過程及成果以符合教育期望;同時透過課堂活動,讓學員考慮安全及保險情況,兼顧風險評估。

PGDE 5164
課程設計原理

本課程旨在介紹課程發展各階段的主要理念及技巧,當中包括設計、實施及評鑑。為了讓學員了解香港現行課程發展情況及找出改善方法,本課程將會討論現時中學課程發展的問題。

PGDE 5170
課程評鑑:從評估到自我評鑑

每位教師都必須評估學生的學習及評鑑學校課程的質素,這兩項相關工作是教師專業職責的一部份。本科旨在促進職前或在職教師研習學生評估和課程評鑑,從而改進課堂的教學。內容包括:

  1. 學校課程評估和評鑑的概念;
  2. 促進學習的評估和作為學習的評估;
  3. 另類評估的運用;
  4. 課程評鑑方法。
PGDE 5171
教學模式導論

掌握多種教學策略有助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能。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瞭解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取向,如資訊處理模式、個人化模式、社會互動模式、行為模式、建構主義教學與轉化型教學等。本科還將帶領學員反思自己的教學取向或當前學校中的教學實踐,從而思考如何改善課堂教學。

PGDE 5172
資訊及通訊科技教學

資訊及通訊科技高速發展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教與學機遇。此課程旨在教導學員如何在中學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融合資訊及通訊科技。內容包括:

  1. 多媒體及網上教學資源的製作;
  2. 電子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3. 中學資訊素養架構及發展;
  4. 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配合中學學科教學設計。
PGDE 5173
中學STEM課程設計與實踐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簡稱。STEM課程的跨學科特點強調學生解難、創新、創意、發明和邏輯思考能力,有助學生培養21世紀所需的核心素養。本課程的目標在於讓學員掌握中學教育中設計和實踐STEM課程所需的相關教學知識和技能。內容包括與STEM教育相關的:

  1. 歷史與發展背景;
  2. 教學理念與方式;
  3. 教學個案分析;
  4. 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踐;
  5. 評估策略。
PGDE 5174
全球對話:在中學課程中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

本課程旨在促進對自我的深入理解,並轉變學生對自身及在中學層面的可持續發展教育(ESD)議題中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整個課程中,學生將有機會通過參與「全球對話」,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全球同伴」聯繫、交流和互動。這些對話將促進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和學生聚集,共同分享他們在ESD方面的經驗和觀點。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網絡,參與者將能夠獲得關於當前及新興的中學可持續發展教育議題的豐富比較信息和知識。

PGDE 5191
專題研究:課程與教學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PGDE 5206
環境教育

本科內容包括:

  1. 設計環境教育課程的有關概念及討論:環境教育的目標與本義;環境教育的內容;正規及非正規課程;跨學科方式與分科處理。
  2. 環境教育的教學:由經驗學習副概念理解;個案研習;教授爭論性題材;教授環境價值。
  3. 學校環境教育的統籌與評估;
  4. 環境教育的支援及資源;
  5. 環境議題的複雜性。
PGDE 5211
學校教育的架構和過程

學校教育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部份。教師作為這個制度的主要參與者及貢獻者,他們必須充份了解自身在學校教育架構和過程的角色。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學校教育的組織和過程的本質,並透過不同的觀點去探討學校教育的架構和過程的重要方面,包括:

  1. 在課室層面的師生交往;
  2. 在組織層面的學校結構與文化;
  3. 在社會層面的社會化與分層化機制;及
  4. 在文化層面的知識的選擇與傳遞 。
PGDE 5213
香港教育政策與實踐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香港教育體系,及其對教師職業與工作環境的影響。本科的設計是為教師介紹各種分析工具,以便能理解及評核教育政策及其實施情況。香港的教育問題與政策會從以下兩方面作分析,其一是以國際比較觀點,其二是本地對效率與公平的關注。本科會就自1982年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以來的各種教育政策提議及報告作一扼要的歷史回顧,並會對以下的課題作探討:

  1. 學校體系與課程;
  2. 學位分配、學生篩選與考試制度;
  3. 工業及職業教育;
  4. 學校質素;
  5. 性別與階級上的教育差異;
  6. 教師教育與資歷。
PGDE 5221
華人社會的教育改革

本科主要採比較研究的進路,探討華人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重點將放在探討內地及台灣的主要教育改革議題,同時參考澳門的發展經驗。議題的選取側重於香港教育改革者所關心的課題。內容包括:

  1. 優質教育的追尋,
  2. 課程改革及統整,
  3. 教學改革與教師的專業性,
  4. 權力下放及校本管理,
  5. 高等教育的擴展。

上述各項教育改革將放置在各華人社會的發展脈絡中進行分析,並強調討論兩岸教改經驗對香港教育改革及學校教與學的啟示。

PGDE 5222
價值與道德教育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反省本身的價值及在學校內進行價值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時,所採取的方法。其中,學員須反省的問題包括:教師應否把自己的價值在課堂上教授?又或者在教學工作中價值傳遞根本是無可避免的?以教育作為培養人追求個人及社會美好的品質出發,本科將探討一系列在全人教育中的價值,例如真、美、道法等。本科將本著:教育是無可避免地涉及價值,而且道德價值亦是教育目的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成份,據此,本科得探討道德的本質檢視,道德教育的各種取向,並與其他價值教育作比較。最後亦會從價值及道德教育出發,協助學員理解本身的個人及專業發展及反省在不同教學崗位上的角色。

PGDE 5224
公民教育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公民教育的哲學、歷史、社會、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基礎,尤其側重在人權、法治、民主、國家民族和全球化這五大主要領域。並藉此來闡明本地公民教育的困局與可能性。可能涵蓋課題包括:

  1. 公民權責的相關政治概念;
  2. 公民教育的不同進路;
  3. 歷史比較視野下香港學校公民教育的政策和取向;
  4. 公民教育與正規課程;
  5. 公民教育與非正規課程。
PGDE 5226
教師發展與領導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擔當日形重要的角色。面對不斷轉變的要求,教師必須對學校的運作及教師的角色有更確切的理解。若要有效地改進本身的教學工作,以應付日形吃重的要求,教師有必要致力實踐終身專業發展,及探求能提升教與學效能的策略。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理解及建立個人在教育中的角色,即旨在幫助學員成為個人專業成長中的領導。本科首先會協助教師理解改革浪潮中學校生活的特質,並探討其對教師專業生活的影響;探討課題包括:組織文化、微觀政治、組織行為與教師領導。其次,本科亦會協助教師培養對專業成長的認識,並探討如何盡量利用已有及嶄新的計劃以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探討課題包括:教師發展的模式、專業發展的階梯、入職導師與新入職實習教師的職責、教師評核、及教師專業主義。

PGDE 5228
學校教育的法律議題

香港的學校環境轉變越趨複雜,1997年回歸後的社會和政策環境對教育的影響鉅大。其中一些影響是,倘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未有足夠謹慎和危機意識,他們可能面臨更大的訴訟危機或被剝奪權利。為要減低這些影響,本課程將會介紹一些在中小學出現的重要法律議題,以及它們對教師的影響。課題包括:一、探討一系列議題之中不斷變更的法律標準,這些議題包括教師職業保障、學校安全、學生紀律、學生的福祉、侵犯版權、言論自由、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非華裔學生提供服務、性騷擾、暴力及欺凌。二、研究因為法律問題而產生的教育、政治、道德和行政等問題。三、利用真實案例,闡述教師面對法律/政策的困境。四、為教師提供作正確決定、達成教育目標和減少法律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PGDE 5230
媒體素養與傳媒教育

現代人每天都為各種大眾傳媒的信息所轟炸。大眾傳媒也和流行文化、時尚、青少年問題、消費社會,政治動員和全球化等一系列社會現象密切相連。這些主題也因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吸引年輕人。大眾傳媒無論是身為主題或教育手段,在當代社會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各地政府和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媒介素養和傳媒教育。本地這些努力也化成各種課外活動和各式傳媒教育項目。為了滿足在這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本課程旨在為學員引介媒體素養、信息和數位素養,信息和傳媒教育等基本理念。本科對常識科、通識教育科、語言學習、公民教育,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等相關科目的教師尤為切身。

PGDE 5231
回首來時路︰香港教育的歷史脈絡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對身處的社會脈絡及教育制度作出反思。本科會以歷史學的角度,闡釋自十九世紀以來,在不同時期香港教育的特色,以及分析社會發展與教育轉變之間的關係,以期令學員對香港教育的獨特之處有較廣闊及透徹的理解。

PGDE 5232
家校社區協作處理學習差異

本課程旨在整存地探討如何通過家校社區合作處理學生的學習差異及多元性。本科將培養老師與家庭的溝通及協作能力以配合孩子的多元需要。尤其關注教師如何了解家長在學校教育的角色,教師如何與家長建立互信關係,以及如何在現存的教育改革下促進教師以包融的態度處理所有學習者的特別需要及增進學生對學習及學校的投入感。

PGDE 5233
教育與經濟發展導論

本課將以香港與中國大陸為例,介紹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課程首先介紹世界各國目前的受教育水準和教育投入狀況,在此基礎上考察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人力資本需求及公共教育財政投入需求。學生也可以對其他主題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教育和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義務教育改革,人力資源規劃與課程改革,教育的性別差異,教育不平等,以及教育與人口變化。

PGDE 5234
教學專業的倫理及專業標準

專業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實踐的必要條件,教師專業必須有正當的價值取向和堅實的道德基礎。本科內容包括與法律、專業倫理、價值及操守相關的課題;介紹香港的教師專業標準,如T-標準+和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的要點。透過個案研究來檢視教師相應於學生、僱主、同事、家長或監護人各持份者的權利和義務;並闡明教師作出道德抉擇及行動時所秉持之價值及原則。本科亦會探討有關教師專業發展之新近課題,例如有關憲制秩序和國家安全的教育。

PGDE 5235
學校改進:理論與實踐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認識學校改進與學校變革的主要理論及實踐情況以促進學生學習。本課程設計讓新入職教師明白他們在學校改進的重要角色。學生將批判地剖析學校文化、過程及結果如何影響整全的學校改進及學生有效學習。本課程亦包含有關學校改進的概念與議題,例如:了解教育及學校情境、設定學校改進的計劃及優次、建立教師能量及在班房環境對學校改進的有效實踐。課程將探討一系列的學校改進個案以協助學生掌握學校改進的實踐狀況及改進策略。

PGDE 5236
生命教育及意義追尋

本課程建基於個人自處、人際共處及超越人我的三大能力框架,旨在幫助學生反思他們對生命的態度,以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生命教育中的其他終極關懷問題。 在相關的情況下,它將借鑒哲學、社會文化、心理學、教育學和宗教的資料進行探討,本課程將幫助學生反思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以及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以幫助未來的老師處理有關生命教育意義的問題。

PGDE 5291
專題研究:社會、制度與組織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PGDE 5311
教學心理學

本科介紹有關中學青少年教學的心理學理論,著重理論的實際應用,課題包括:行為學派及認知學派學習理論、複雜的認知過程、生物學中的學習理論、動機及情感、教學和評估設計及課堂管理。

PGDE 5312
青少年發展

本科旨在探索青少年發展的處境、性質和動力。我們會深入探討家庭、學校及社群在青少年發展中的角色。另外,我們會藉著檢視青少年次文化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亦會討論時下備受關注的議題。本科著重學員對青少年在社交、情緒、認知、以及道德方面發展的相關理論的理解,以及在學校環境中的具體實踐。

PGDE 5313
中學輔導

本課程旨在為中學教師提供學校輔導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學環境中的應用概述。主題包括:社會和心理觀點以及學校輔導的需要,輔導的基本原則,學校輔導的目標,專業輔導員和教師的資格/角色和職能,輔導的基本理論,個人和團體輔導,以及當代背景的其他趨勢和問題。此外,還會介紹全校參與的概念,治療條件和輔導過程。

PGDE 5314
理解和編製學業成就測驗

本科旨在為在職或職前中小學教師提供教育測量的理論和技術,用以評估學校教育教學的成果,課程內容包括:

  1. 教育測量和評鑑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2. 編製和評估客觀性和構建性測驗試題的程序;
  3. 標準成就測驗的運用;
  4. 非規範化的測驗方法的運用;
  5. 解釋測驗分數的各種方法;
  6. 解釋及運用測驗結果中常見的問題。
PGDE 5315
中學課室管理及訓育工作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從理論及實踐層面認識中學課室管理及學校訓育工作。引導教師建立優良的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自律精神。研習課題包括:學校氣氛與紀律、小組動力、切合實況的管理技巧、師生關係、校規及學校政策、訓輔理念之結合、家庭與學校之合作及全校參與模式之訓育工作。

PGDE 5316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學生

本科以跨學科角度介紹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重要議題。我們首先分析近年來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的政策發展與爭議。然後我們討論特殊青少年的辨識與教育,包括課程與教學調適的考慮。探討的特殊需要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及資優等。我們會特別留意特殊青少年在中學階段的發展特點與需要,從而強化中學教師在主流學校中支援這些學生的專業能力。

PGDE 5318
中學性教育

本科為學員提供有關在中學推行性教育的知識和基本技巧。內容包括:在中學推行性教育的需要,近代對性的看法和定義,性教育的定義和範圍,有關性教育的資料,與性有關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性角色與自我形像,不同人際關係,如友誼,戀愛,婚姻和家庭,性與社會問題,性教育的課程內容,從道德,社會文化,心理和生理角度看性教育,和性教育的推動方法。此外,本科亦會探討家庭與學校如何合作,和如何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性方面的成長。

PGDE 5319
教師的個人成長

本科主旨是要提高教師對個人成長的了解和關注。課程重點放在自我認知,提升個人自省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和一些與教師個人成長有關的課題上。學員完成這課程後,會對自己的成長需要更了解,並能發現多些處理個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PGDE 5320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學生(適用於2024-25學年及以後入學之學生)

本科以跨學科角度介紹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重要議題。我們首先分析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的歷史、政策與原理。然後我們討論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辨識與介入、課程與教學調適的考慮、相關實用技巧和例子。探討的特殊需要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精神病及雙重特殊資優等。我們會特別留意特殊教育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發展特點與需要,從而強化中學教師在主流學校中支援這些學生的專業能力。

PGDE 5321
教育中的正向心理學

這門課程全面介紹正向心理學和正向教育的主要理論。 該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正向心理學的主要概念、理論和研究,以及正向心理學和正向教育如何在學校環境中應用。 為實現這些目標,學生將參與各種活動,包括由教師授課、課堂活動、小組展示、小組討論以及在整個課程中進行的個人反思,以促進思想的交流和啟發。該課程將涵蓋正向心理學和正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知識。 在本課程的理論部分,學生將瞭解與正向心理學相關的關鍵理論模型和前沿研究概念,特別關注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生。 強調在課堂上採用以資源為基礎的正向心理學方法授課,以實現讓學生“從直接體驗中學習”的目標。 在本課程的實踐部分,學生將獲得支持課堂學業成功和全面發展的技能和策略。 本課程的主題從個人、人際經歷和機構組織視角進行設計。

PGDE 5391
專題研究:教育心理與輔導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PGDE 5901
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是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的重要部分,它為學員提供實踐教學理論的機會。實習期間,本院導師進行視導,為學員的教學表現、專業修養及教學態度等作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以支援學員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