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動」起來 與校協作發展跨範疇學習 提升教師專業能量

「傳承『動』起來:香港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為QSIP轄下的計劃,由2017年起獲田家炳基金會資助,至今已發展至第三期。QSIP 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與參與的中、小學共同發展具校本特色的中華文化課程,並透過協作過程讓教師掌握設計及實踐跨範疇學習活動的原則和策略,提升專業能量。

本年度參與學校之一東華三院曾憲備小學以「客家文化」為四年級的學習主題,QSIP團隊與參與教師透過共同備課擬定課程內容及教學活動,包括先通過導入大課讓學生初步認識非遺的價值及客家文化;接着安排一系列體驗式學習活動,如:茶粿製作、藍染製作及圍村考察,使學生親身經歷及感受客家人的飲食及生活文化,及體會客家人勤勞、節儉及慎終追遠的價值觀;最後在學習成果展示會上與同學分享客家文化的特色及個人體會。

另一參與學校柏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盧光輝紀念學校以「粵劇文化」為五年級的學習主題,同樣先透過導入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引入基礎知識,隨後經歷一連串體驗式學習活動,包括學習粵劇的做手、亮相、唸白、鑼鼓、武打、台步,繼而分組進行粵劇劇本創作及排練;最後演出《花木蘭》作為學習成果展示,由每班同學分成數個小組,輪流表演一個小段,合作演出完整的故事。同學投入參與、落力演出,得以親身體驗粵劇的文化和內涵。

計劃下,QSIP團隊與教師結伴同行,提升專業能量,並將陸續分享更多實踐經驗。

東華三院曾憲備小學的學習歷程及成果展示


四年級學生在導入大課上認識非遺的價值及客家文化。

 


QSIP學校發展主任(中)向學生教授製作茶粿的方法。

 


學生專注地製作藍染作品,體會文化手藝。

 


教師帶領學生到圍村參觀。

 

柏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盧光輝紀念學校的學習歷程及成果展示


經歷了一連串學習活動後,學生親身體會粵劇做手、唸白、鑼鼓等粵劇文化特點。

 


學生設計面譜,透過創作展示粵劇的文化和內涵。

 

 
在成果展示會上,學生演出《花木蘭》作品。

 


QSIP學校發展主任(中)為學生總結粵劇文化的精髓,教師和學生也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