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專題研習
(轉載自《教協報》)

趙志成

課程改革諮詢文件「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文件)一套九大本,洋洋洒洒十數萬字,看來又帶來一番擾攘。重重的一大疊,重重複複談理念,道原則,說口號的多,踏踏實實的提實踐,列步驟,講活動的少,對前線教育工作者來說,既不中看,更不中用。


以文件內跨學科專題研習示例為例,主題為傳統節日或國際機場,學習重點則只列出學習資料整理或提高某些共通能力,而學習活動則每科對應式的寫一句透過互聯網蒐集資料,或進行遊客意見調查之類的活動(見文件頁二十五)。此種零散而又沒系統,有點(點子又是老生常談)沒有面的組織,又如何能說服教師跟著建議走。

專題研習應是有延續和系統的學習,只做一個完整的跨學科專題研習,我看不難。首先當然要選定與學生生活體驗有關的主題,而各子題的選取如何扣緊主題,子題間的關係和層次都先讓學生透過腦震盪及問問題方式組織起來 ,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子題會學到甚麼知識內容,哪幾項共通能力,甚麼價值和態度,以及甚麼學會學習及專題研習能力?各子題完成後學生學習後的整體圖像是甚麼?以如何學會掌握專題研習能力為例,第一個子題可以是學腦震盪和概念圖,第二個則為搜集資料和用六何法,第三個則為訂假設及求證,第四個則為文獻考查及設計問卷,以至實地考察,分析數據等,餘此類推,最後才可以整體顯現學生所學所知。

框框太細,未能把曾在學校進行的專題研習能力架構及具體活動寫出來。我的疑惑是:學生要做多少個專題研習才能掌握學會學習或共通能力,做多少次資料整理才掌握圖像組織的方法,有多少學理基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