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日誌
(轉載自《教協報》第四百一十二期)
趙志成
早於課程發展議會發表學會學習諮詢文件之前年多,我的同事們早已到學校設計和進行一些學會學習方法(例如圖像組織、資料分類、整理、探究問題方法等)工作坊。我們的其中一個堅持,是要同學們填寫學習日誌(learning log),寫上他們在進行學習活動後的感受、秘訣、策略、改善方法、跟進工作等。大部份學生們都很怕填寫一段文字,常希望有答案以供選擇,不過在我們的堅定要求下,他們也只好就範,有時認真思考,有時探過頭去抄同學的答案。說也奇怪,當我們進一步再與同學們進行第二次跟進活動時,他們都二話不說,喜盈盈的寫學習日誌,或者活動的趣味性觸動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或者我們誠懇而堅決的期望感動了他們,更可能是他們開始習慣要以文字填答,也知道是對他們的基本要求。
有時,學校老師也太疼愛學生,總是說太深了,他們不懂,不會填寫,不如簡化一點、寫少兩個字,或乾脆出選擇題算了。久而久之,老師不但對學生失去期望,自己也漸漸敷衍了事。所以,關鍵不在填寫學習日誌是否困難,而在教學活動的趣味、意義和挑戰。
雖然我修讀的教育專項是測試、量度與評鑑,有時我也會怪責哪些測試專家們往往為了強調評核的客觀性、信度、效度和分辨指數之類的評核「好」元素,不但令評核變得單調,更可悲的是很多學習過程的趣味和其他能力也同時被犧牲了。
此種學習的user-friendly態度,往往與學會學習的原則違背,漸次,學生應能做到以文字書寫感情和意見的能力不但喪失,連花時間尋資料、探究、討論的習慣和能力也消弭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