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時間 (Process Time)
(轉載自《教協報》第四百一十三期)

趙志成

在上一篇學習日誌的小文中,提到學生應習慣填寫學習後的記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們有一個消化、溫習和反思的機會。這一個學習後要消化的意念老師們不會沒有,否則他們也不會要學生做這麼多家課和工作紙。問題就在學習的份量(現在的量度方法當然就是能記憶或吸收的學科知識內容) 和學習活動的多寡與消化學習有甚麼相關,簡而言之,何時應讓學生消化和大量學習活動之間應有多少間距?


生產線上輸入與產出之間是過程,學習線上學生在輸入資料與產出成果之間也應有過程時間 (process time) 。在我的經驗之中,這個學生應該及必須擁有的學習過程時間實在少得可憐,老師們都在趕課程內容,盡責而努力的講述,偶然停下來問一問有沒有問題,學生未及反應則又匆忙說下去或進行第二項活動。有社會人士問為甚麼有些學生在學校坐足多年連最基本的語文能力也掌握不到,我不感到奇怪,因為他們從來也沒有時間消化源源不絕的所謂『學習』。


任教中學的時候,常因為自己教學時能一氣呵成、講述清晰、能收集學生注意力而沾沾自喜,過時不下課佔用下堂課的時間時還振振有辭,偶然一、兩位識做的學生讚自己教學精釆便眉飛色舞,直到有一天,一個成績已經不俗的學生問:老師,為甚麼我聽課時好像完全明白內容,回家溫習則百思不得其解,考試時只好背得多少就多少。我才知道他們缺乏的就是過程時間。試想,學習速度較慢、力有不逮的學生會如何?


曾參加鼓勵協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的學者 Spencer Kagan 的工作坊,我常感到不耐煩,嫌慢,Kagan 卻輕描淡寫的說:想學習有效,除了透過結構 (structure) 去輔助(facilitate) 協作學習外,最重要的是讓學習者有 process time.

教學睿智其實潛藏於老生常談的理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