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最好〉
(轉載自《教協報》第三百九十五期)

  (原文照錄) 趙志成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黃顯華教授於《信報》撰文,寫出教育改革下小學生的心聲,很有意思。文中談到小學生以苦和黑色來形容考試,亦不喜歡老師依書直讀,反而認為自學最好。

如果上述學生的心聲是普遍現象,教學的效能已經低至幾近零了。說得出「自學」最好的話,反映學生並非沒有學習動機的人,只是對上課的形式、學習的材料,以至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態度都深感不滿,才會「爆出」一句「自學」最好。

我與我的同事們有機會到不同的學校,與老師合作,為學生進行一些結合真實情境、從「做」中學、發揮學生多元潛能的「強教()」學習活動,每一次學生都懷著愉悅而興奮的心情放學,追問何時再有類似的學習活動。

可惜,我的心情卻一次比一次沉重,因為活動都好像一次過的,第二天一切又回復原狀,不久學生們又會說「自學」最好。

時間不夠、資源不足,課程緊迫、家長亦不一定贊同、學到的東西太少、工作量太多、這些都是於「強效」活動檢討時常聽到的說話。對,「好」的教育是心血和資源所譜成的。不過教師信念不同,教學範式尚未轉變,或經驗與能力未足以應付等原因,還是較少會提及。

黃顯華提出為甚麼成年人不大關心學生們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興趣和成效?教育改革為誰而改?

我只希望學生們會常常說一句話:「上學」最好。

回到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