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底心法
(轉載自《教協報》第四百零八期)
趙志成
補底難,固然難在把智性學習與情緒學習模式結合,更難的是要改變教師的教育哲學和教學範式。如果我們真的由衷相信兒童有不同潛能、不同學習速度、不同的感官反應、不同的多元智能和才華,我們根本就沒有 「底」,更不需要「補」,只要盡量誘導和讓他們發揮其天賦的能力,尊重、認同和獎勵其成就便可以了。
事實上,教育圈內外,無論是位高權重的當權一族,還是日夜在前線舞文弄墨的一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大部份都只以篩選教育下常模參照測試方式界定學業水平,因此兒童亦有「尖」「底」之分了。
這個篩選教育惡魔,令整個小學教育的教學模式如出一轍,更可惜的是無論是家長、教師或校長,都希望每一個在校的學童,都要崁入一個課程和教學的框框內,崁不進的便是「底」和「劣」。補底也就是要盡量把框門外的推進門內,既然教育哲學和教學範式沒有改變,補底也就沿用同類教學方式,人數可能少一點,耐性可能多一分,總有幾個邊緣分子擠進去框門內,大部份的「底」仍然是底。經過三、五年,送上中學時確「底」得很。
我和我的同事到學校和教師分享教學策略,談到從做中學、從遊戲和活動中學、以多元智能和感官學、以至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不到不罷休和利用專題研習等,就算教師在欣賞之餘仍持極度保留態度,頻問考試怎麼辦,雖然我多番強調新策略可以只佔整体課程的百分之二十或三十,而我們又可以設計新評核方法。
本來想以語文教學為例,寫收到第五等級學生的中學的補底方程式,可惜這個框框太細,想一想小學的現況,方程式變了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