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空間
(轉載自《教協報》第四百零五期)

趙志成

近兩、三年有機會到各中、小學進行學校發展工作,看到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及行動計劃都在進行中,無論這些計劃的成效是否如預期般理想,甚至可能難於量度成效,但教師們的努力和嘗試確令人鼓舞,可惜教師在繁重的工作中,思考和尋找資料以輔助教學的空間非常有限,很多前線教師的教學智慧和經驗都湮沒在案頭文牘工作和不能不處理的學生煩碎事務上。

長期生活在一個特定空間,面對相同而沒完沒了的學生問題,久而久之,說話與思維都局限在既定的框框內,尋找突破倍感困難。長期任教於學生質素與學業水平皆出色的學校老師,總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希望學生能更上一層樓,會漸次唾棄「相對」品德及成績較差的學生。另一方面,十多年來仍周旋於家庭背景差、學業水平低的弱勢學生中的教師,那種無助和沮喪感往往令鐵人也破碎。

不知道學校以外機構的支援和協助是否有助擴闊學校教師的空間和思維。我和我的同事較為幸運,在與學校的協作中,能全職為學校進行全面檢視及設計教學活動的工作。暫時來說,這類協作最好是一些實際的教學活動或教學套件,以使學校教師能即時應用。不過,假如教師未能內化這些教學活動的背後精神和設計原則,教學效能其實不會有所提高。

歸根究柢,前線教師未能鬆綁,沒有空間,教學質素很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