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官立上午小學40週年紀念特刊》
文章節錄
(原文照錄)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學生心聲/家長心聲/老師心聲/上海之旅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

關麗翠主任

邁向二十世紀的香港教育,我們需要培養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的人才。自98年起,本校已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建立夥伴關係,參與「香港躍進學校計劃」。這是一項全面性的學校完善計劃,透過行政、課程與教學、家長和社區等環節的結合,在學校推行一套改革信念,最終希望提升學校的素質和學生的個人能力。

我們相信兒童都擁有獨特的潛質和天賦,且具有良好的學習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透過強效學習(powerful learning)的經驗,教師需提高學習層次,並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活動,發揮兒童的多元智慧,讓他們學習到平等、參與、溝通、反思、試驗、信任和冒險等價值,成為具創造力、批判力和生產的人才。

要讓老師和學生體驗強效學習在學校中的可行模式及分享箇中樂趣,我們於1999年5月19日「學校開放日」那天,作了第一次嘗試,選了二年級學生參與,以天氣為主題,設計兩個相關的學習情境:一個名為「奇妙的大自然」,給合中、數、常學科知識;另一個則結合英、數、常,以「Seasons' fun」為主題的情境,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如配對、造句、觀察、砌積木、拼圖、猜圖、調查、木偶戲、買賣等活動,訓練學生吸取 / 運用 / 尋找知識、傳意、探究、解難、協作、思考、創造和欣賞等學習能力。

整個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嶄新的經驗,試想想:十七位老師共同商討主題、教學情境、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評估模式、製作教具等,正好充分發揮老師間團隊精神。在是次活動中,我們亦邀請了家長共同參與,如預備食物、製作教具及在當日活動中予以協助。

是次強效學習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當中固然有不少需待改善的地方,然而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從中獲得愉快的學習經驗;家長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更深切的認識,加強了家校合作的發展;教師的專業領域亦有所增長。

在未來兩年,我們仍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攜手,透過專業的支援,建立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自我反省和完善能力,共創學校新文化,邁向優質教育。

學生心聲

 

吳苑僑(2A)

我喜歡今天的上課形式,因為能夠在活動中學到知識,既輕鬆又愉快。

 

黃國暉(2D)

今日上課好開心,最鍾意買洐飽A鍾意老師咁樣教。

家長心聲

黃穗華(2A蔡潔靈家長)

我覺得整個學習活動很有新意,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同學們都很有興趣上每一節課,能夠更吸收知識。這個活動辦得很好。

 

蘇麗玉(2B劉晉延家長)

很高興能夠參加這次活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可以同我的小朋友一齊學習,我覺得非常有趣和親切。希望校方可以多做這些活動,使我們多點與學校和孩子接觸。

 

張月嫻(2D黃國暉家長)

 

本人很高興能夠認識強效學習活動,可以了解學生上課的情形。老師對他們的耐心,在愉快的環境下不斷用多種的活動來引導他們去思考、理解、令學生主動及開心地吸收所學。雖然在秩序方面較難控制,但在學生腦海中已留下一個深刻的回憶。

老師心聲

 

莫寶育老師

參與強效學習活動,擴闊了個人的見識,亦提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惟如何把強效學習理念應用在日常的教學中,更是值得思考。

 

李麗嫻老師

發覺理論與實踐相符,令老師有所學習。老師在是次活動中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豐富的資源。

 

陳燕珍老師

這次活動加深了對強效學習理念的認識,亦提高個人教學技巧及對課程統整有所了解和實踐。當天學生非常投入,能達預期效果。再者,在眾多家長及嘉賓面前施教,增強了自信心。

 

上海之旅

鄧美枝老師

四月一日(星期四)晴

大清早,堪稱「港燦」的我,第一次踏足新機場;第一次往上海去。在機場大堂要找的當然是同行結伴的關麗翠主任,同時找到的便是「香港躍進學校計劃」上海交流訪問團的中大同工,不用介紹,身旁聚集著的正是二十六間參加了是次「計劃」的校長及老師代表們,亦是同行的團友,正是這次「旅程」的伙伴了。

四月二日(星期五)雨

今天真是節目豐富,行程緊密呢!我們全體分為兩組,於上、下午前往參觀四所小學,晚上再在賓館舉行交流會。同工們發言十分踴躍,也不乏風趣幽默,精闢地匯報訪問團觀察的重點,例如:資訊科技教育、愉快教育、小班化教育、小學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研究、小學生活動體系研究、小學綜合活動課、創造型集體的形成與培養及分層教學等。在研討中,我們再反思各項素質教育的特色,作為香港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如何取長補短,建構「港式教育」的內涵。

四月三日(星期六)晴

上午,全體團友往訪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由上海教育專家、學者演講及座談,藉此介紹上海市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教材改革及小班化教育,讓同工們對上海市的教育改革概況有較全面的瞭解。會後,同工們都深深感受到,教科院為當地教育改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為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教育決策服務,是上海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石,也是香港教育界所缺乏,且極待開拓的領域!

四月四日(星期日)晴

數天的勞頓,知識學問的飽餐,好趁今天休息一下,從一個個教室、會議室、走到上海的大街小巷去。最有幸的是團友中,不乏對國內歷史素有研究、甚至就是歷史的見證人的學長前輩,帶領我們走訪上海百年歷史的商場。昔日的蒲菲路。十里揚長的南京路,充滿傳奇的上海外灘,懷舊的和平飯店……,身處蛻變中的上海,聆聽著段段的真人真故事,我對上海的情懷,平添了一份親切感,經這幾天的考察和遊歷,同工間的友誼和默契也在一點一滴地累積呢!

四月五日(星期一)晴

離別上海前,我們最後往訪一所實驗小學。一如前數次參觀,我們眼前一位位上海的小學生是那麼充滿自信,神情專注而認真,言語清晰,勇於發問,表達意見,有探究精神,活潑而天真;一位位上海的老師們對教育科研、教學方法都充滿熱忱,態度堅決而心情愉快(眼不見的作別論)。我漸漸不再詫異,不再驚歎了,否則我真是「港燦」了!換一種新思維,更激勵自己回港後如何改進自己,積極教育我所能及的孩子吧!返港前,團友們相約了到彼此的學校探訪,交流教學心得……我想:這個交流訪問團的「旅程」在上海結束了,也在上海開始了。這「旅程」要走的路,要到之處,還很多很遠呢!

回到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