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的教育改革概況---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在訪問團的五日行程中,安排訪問了該市教科院,並舉行了一個座談會,藉此介紹以上海市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教材改革及小班化教育。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為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教育決策服務,並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課題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1988年起的素質教育改革。至今,素質教育已完成了第一期中小學課程教材的改革工作;經過試驗和試行,已在全市中小學各年級全面推行。

此外,課改一期的工程又提出了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培養目標、課程標準、教材體系和教學評價的工作上。同時,亦強調領導、管理、師資培訓、教學改革、更新設備及經費、改革考試等工作。總體說,一期課改取得有效的成果。

同時,1998年上海課改進入二期工程。二期課改從信息時、知識經濟的背景出發,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新課程體系和新教材體系,加強發展性學力,創造性學力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改革目標。同時,提出了開發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索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等,以期發展新的課程結構。

在推行一期課程改革高效實施方面,上海市多次調整了課程教學要求和內容,使文化知識的知識總量比課改前累計減少30%左右,以減輕負擔,加強能力;此外又全面修訂課程標準,從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研網絡、教師隊伍、教學技術等各方面加以落實。在 二期工作方面,依照六個目標去進行工作:一是開展宏觀教育思想和整體課程結構研究;二是全面制定各學科改革的《行動綱領》和《課程標準》,陸續編寫新教材;三是深入研究和開發新的課程模式和評價模式;四是建立課程整體改革的研究基地和學科教學研究基地;五是以各種形式、途徑培訓師資;六是啟動幼兒教育的二期課程教材改革;七是從聾啞、盲人和中度弱智等三個方面,開發特殊教育的課程教材。

另一方面,上海市在1988年開始了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簡稱〝課改〞)。它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素質。在對課程教材改革作出了詳細的介紹外,市教科院亦重視〝小班化教育〞的模式。它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1. 備課要求兼顧每個學生的情況。
  2. 上課實行分組教學等多種形式,特別強調個別化的因材施教;改變傳統的講台和學生座位排列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實踐活動和施展腦、五官、手、足和身體功能的機會佔整堂的大部分時空。
  3. 作業實行面批,個別指導修正,學生無書面回家作業。
  4. 考試實行〝無級考核〞,學生若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可以再考,直到滿意為此止。
  5. 將教師的辦公桌搬進教室,可以整天與孩子們在一起,使教學相長的原則落到實處。

小班化教育是現階段上海小學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例子。進行小班化教育,絕不僅僅是縮小班級的規模,最重要的是在縮小了的班級中,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對現行的課堂教學進行再設計,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主動發展。這方面的發展,對改革中的香港教育,應有裨益。

 

回到報告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