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教师发展学校主题(TDS)建设的实践探索》

           
 
收听编号:
K1
   
 
语  言:
普通话
 
 
信息类别:
主题演讲
 
 
发表年份:
2006
 
 
发表场地:
香港中文大学
 
录音带长:
34分钟
 
讲者姓名:
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
 
讲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着及研究报告19本,主编丛书5套,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等60余篇。近十多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讲题摘要: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一项以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变革中学校转型性变革为主题
 
 

、以「成事成人」为目标的研究,它已持续开展了12年,并还在继续之中。「教师发展」是该项研究的核心构成,无论是「成」学校转型性变革之「事」,还是「成」当代「新人」和新型教师之「人」,都离不开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学校转型变革中实现教师发展,是该研究在教师发展研究中的主要经验与认识。其中最为核心的观点是:

1. 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是教师发展的起点。
教师发展的实现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角色,即将教师仅看作知识传递者,是无创造性的工作。揭示教师工作的内在创造价值是改变教师角色理想的关键。教师发展需要人文关照和创造性智慧,形成新的教师角色理想体现了这种需要。

2. 新型教师复合式基本素养的形成是教师发展的新目标。
新型教师复合式素养由基础性素养和专业性素养构成。基础性素养主要指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内动力;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专业性素养含学科专业素养与教育专业素养。以上复合式基本素养涉及教师的人生价值观、认识框架、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乃至专业行为习惯系统与生存方式,是基于人的专业生活与生命的整体性、多层次性立场提出的目标。

3. 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实现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

「研究性变革实践」与以往教师在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日常实践相比,主要区别在:「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内含变革理论的实践;是教师超越自己原有经验、具有更新指向的实践;是具有创生能力的实践;是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于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它包括从教师认识的变化到教学教育的设计和策划的改变,再到教学实践,最终进入反思和重建,关涉到教师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因而能对教师发展产生真实的效应。教育变革深入到教师发展层面,要求将教师原先的日常教育实践转化成「研究性变革实践」,以此实现变革中「成事成人」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