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教育與心理研究


(一九九二年八月)第十五期•101-128頁

教科書內容設計與閱讀理解之認知研究

顏若映

摘要

教科書是教學的依據,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故教科書內容之良窳影響頗人。然 而,許多教科書內容的可理解性並不高。1970年代中葉到1980年代期間,美國伊利 諾大學的閱讀研究中心,從事許多有關基模對文章理解之影響的研究,使人了解基 模乃認知的基礎。因此,為增進教科書內容之閱讀理解,在內容設計上,須注意協 助讀者啟動相關的先備知識,對文章的內容建立連貫的意義。一般來說,有四種不 同的知識對有效的閱讀理解而言是必須具備的: (1)內容知識 (Content knowledge) :如具備及運用先前知識。(2)文章結構知識 (knowledge about text structure) :了解文章基本結構、組織、及整體架構的知識。(3)策略知識 (Strategic knowledge):有關如何對所閱讀文章做節要、做筆記、及劃重點的知識。(4)後設 認知知識 (metacognitive knowledge):如監控是否充分理解文章內容。其中教 科書編撰者能掌握的是引發學習者適當的內容知識及文章結構知識。

為使學習者能有效地閱讀理解,作者應注意協助讀者啟動或建構兩種基模: (一)在文章結構方面,作者要運用基本結構、標示及其他方式,來協助讀者使用 文體基模 (textual Schema) (二)在內容方面,作者要了解學童對相關人、物、 事件和情境等方面的知識背景,是否具備足以理解文章的先前知識,以協助讀者啟 用內容基模 ( Content Schema);若讀者缺乏合適的內容基模,則作者必須詳述教 材內容及關係,以利讀者建構必要的內容基模以理解課文。此外,編撰教科書時必 須注意連貫性,在文章整體結構或組織上,必須對重要概念加以統整,以達到整體 連貫性 (global coherence);對文句中或文句間的觀點應產生有效聯結,以促進 局部連買性 (local coherence)。為使教科書內容架構完備,所介紹的概念具有連 續性與統整性,可利用「概念圖」作為設計藍圖。

本文根據上述探討結果,分別從教科書內容設計的基礎、架構、及撰寫方式等 三方面,對如何增進中小學教科書之閱讀理解,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 教科書;閱讀理解;課堂學習

[ 英文版 | 目錄 | 教育與心理研究 | 其他文獻 | 教育學院網頁 | 查詢 ]


Mail icon 查詢有關資料,請電郵致 en@fed.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