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底方程式

(轉載自《教協報》第四百零九期)

趙志成

在「補底心法」一文中,提及很多學校教師都希望能為學業水平不逮的學生進行補底,用現行的留堂補習式輔導,好使他們趕上大流,考同一份測驗卷,升班去。我則認為這種方式效果不顯,只有邊緣分子能有機會擠上大流,而其他差距已大、極需補底的學生無甚得益。

以英文科教學為例,很多教師都抱怨收回來的學生只有小三、小四程度,甚至更低,就算以十八般武藝式的課堂教學,加上剪裁課程,仍補無可補,心灰意冷。對,把中一課程如何剪裁仍然是中一程度,現在只有小三、小四程度的學生又怎學得到?要補底成功,以下的方程式或管用:

一、 教師和學生都要對學與教有高期望,學不到不罷休。不是要強迫小三程度的學生學到中一的課程內容,而是每一課堂每一學生都「有」學習,學到「某些」東西。
二、 一定要小班教學。學與教的、學與學的,沒有足夠的互動,學不到語文。很多學校早已把中一語文班一分為二,在行政和資源上加以配合。
三、 透過多元感官的刺激和趣味性學習(需要設計遊戲式及參與式教學活動)以使學生掌握「硬」或「形式」知識(ritual knowledge),如拼音、基本詞彙和文法。
四、 全新組織學習單元,以其興趣或可欲目標為設計元素。如學懂看世界盃足球、能做的士司機或酒店侍應,看懂電腦圖象、如何在迪士尼世界工作等的英文單元。
五、 七情上面,渾身是勁的教師自然是特效藥。不能靠「變相」補習社,不打「外」援,卻要靠校內教師轉化其教育範式及教學策略,不過,專業支援和經驗分享卻少不得。

讀者當然知道,教師沒有空間、學校缺乏資源,甚麼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