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容易補底難
(轉載自《教協報》第四百零七期)
趙志成
在學會學習一文中,我提到要令學生進入正確學習心態,除了利用一些外在肢體律動和以音樂帶學生進入舒暢和容易吸收的學習狀態外,學生的學習情緒、風格和期望亦是影響其是否能進入正確學習心態的因素。
我常說拔尖容易補底難,背後其實是想說明要拔尖子,在資料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學習模式中,只要做好幫助學生自我處理資料信息,如以導引綱領 (advance organizer) 模式學習、以圖像組織方式 (graphic organizer) 如腦圖、概念圖、家族樹圖等幫助整理資料和概念間的關係,然後引導他們追問問題、尋根究柢、驗證求真,提供機會釋放其思維空間、讓他們放膽嘗試和探究、再加以鼓勵,學生的自我成長自然不可以度量計。至於創意天才,很多時都要家庭教育和環境的配合,學校內以集体教育為主,不須刻意為之。越是天才,反而越要培育其與人相處和接受他人的態度和能力。
至於補底之難,難在要把智性(cognitive) 學習和情緒與社化學習模式(emotional and social learning model) 結合,有時甚至應先處理情緒才開始所謂學習,如果學習的定義就是汲取知識。處理情緒,並不是指把問題學生揪出來交給輔導組或社工或自成輔導班,而是如何令常受家庭因素和常有學習失敗陰影影響的學生在學校或課堂內感受到自己是有用、有希望的人,因而重燃學習的欲望。在我所認識的超級教師中,他們除了能在教學上揮灑自如外,更有一種能令學生如沐春風、受到尊重和讚賞的魅力。
我與我的同事要到不同類別的學校進行學校發展的工作,有甚麼有效補底策略是最困擾老師的問題,我們都懷有幾招令學生集中精神、進入狀態的招數,又可大膽設計適切課程以配合教學,不過關鍵不在這些策略,而是教師能否建立學生對自己的信任、誘爆其潛藏的內在動機,和幫助學生建立和達致可欲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