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明慈善基金

馬可賓中學

本計劃為五十間參與學校舉辦的台灣教育訪問團,參與的老師都認為對他們有很大的啟發。以下的是節錄自《馬可賓家訊》第五期的相關文章:(原文照錄)

校本管理

黃兆雄老師

校本管理——論課程改革

執筆時在親弟番禺「祈福」之住所內,在客廳內望著電視機,正播映著香港人在人群的聚集處,準備倒數2000年並迎接2001年情況。一聲「歡呼」,標誌著21世紀的來臨。對教育者而言,歡呼的背後,似乎仍然躊躇,忐忑不安,為的是對課程改仍有很多疑問!希望這期的家訊能為教育同工及家長們解惑,進一步了解有關問題。

事有湊巧,台灣「九年一貫」(即六年小學、三年初中)的課程改革也正進行得如火如茶。現嘗試將兩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項目作一比較,讓教育同工、家長等全社會動員作資料參考。

 
台灣
香港
1. 教育目標 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索反思、恢宏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 要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用,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願意為社會的素質的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
2. 學習領域 七個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 八個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科學,科技,個人,社會及人文,藝術,體育。
3. 新課程特色 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體驗」為重心,面自個體發展(人性化)、人與社會(生活化)、人與自然(適性化)、統整化、現代化「基本學習節數」佔80%,即7個學習領域的課節(其中語文佔20%-30%,其餘各佔10%-15%);「彈性學習節數」佔20%,其中包學校行政事務、班級彈性教學等。

鼓勵學校以校本方式設計課程,自由調動組合領域內各學科的學習內容,再由學校自行增減教材。

「基本課時」佔85%-95%,即8個學習領域的課節(其中中國語文佔17%-22%,英國語文佔17%-20%,其餘各佔5%-20%不等);「可供靈活分配的課時」佔5%-15%,其中包括輔導、學校發展課程的額外學習、領袖訓練等。

4. 諮詢與實施日期 1998年公佈諮詢文件,2001年實施。 2000年公佈諮詢文件,2003年發出每科指引,2005年實施。
5. 試行範圍 200餘所國民中、小學 若干「種子學校」

綜觀香港和台灣課程改革之比較,不難發現老師是落實新課程的關鍵人物。老師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隨著時的轉變與資訊科技的發達,老師的角色已變為「學生的啟發者」,透過自我的不斷「學習」,了解及體會學生的真正需要而設計合適的課程;又透過研究、實驗教學和反省,不斷改進教學技巧及邁向自我完善。

總括來說,台灣和香港,甚至世界各地,也面對著或多或少的課程改革。台灣現時的改革是針對「九年一貫」之問題,高中及連接上大學之渠道仍未處理。相對來說,香港對課程改革來得較徹底,由幼稚園至高中也來個總檢閱。

各位教育界同工,你有心理準備迎接這些新挑戰嗎?各位家長,你願意支持課程改革,並與老師們站在同一陣線上迎戰嗎?

回到本計劃與學校合作活動舉隅之主頁

台灣優質教育訪問團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