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298
文章:普通話意識
作者:張勵妍老師
分類:教學

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課堂學習,除非他的工作環境經常使用普通話,否則,他只能通過課程的教授掌握普通話。正如一位語言學家指出,「普通話在港澳有一個現實的障礙︰它沒有社區實踐基礎。」(李英哲,2006年)很明顯,跟內地其他說方言的地區相比,普通話在香港社會還是處於弱勢。所謂「社區實踐基礎」,如果在內地,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香港就完全不能比擬),一是大眾傳媒,二是行政語言,三是學校教育的媒介語。人們在這些場合,都能大量接觸普通話,因此,普通話可以從小「習得」,他們掌握普通話,就如同母語能力的養成一樣,通過周圍的環境來學習。

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環境依然很缺乏,難怪每次普通話課程結束時,學員們對保持自己的普通話能力總是憂心忡忡,都會那麼問:「老師,有甚麼方法能繼續加強普通話能力?」

營造語境 「自覺」學話

我常常會給大家講一些過來人的經驗,有一位學員在自己工作的機構跟幾位有共同目標的同事,組成一個「普通話飯團」,約定每星期選一天,一起吃午飯,用普通話交談,營造普通話環境,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也有些學員,加入一些普通話演講會或朗誦班一類有定期活動的組織,維持日常有機會聽說普通話。

除了參加普通話聚會,我常常主張最好能交一個說普通話的朋友,成為你的談天對象,又或者選讀深造的進修課程等。總的來說,就是要自覺創造接觸普通話的機會。

「自覺」就是具有普通話意識。有「意識」的人,跟人交談時,會着意找出自己跟別人的差距;上課時,也會把老師當成模仿的楷模。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學員,我在上面講課,他在下面一句一句的小聲重複我的話,模仿我的自然話語。有一次,他說話時說到「我只有很少機會說普通話」,我附和說「對,大家說普通話的機會都很少」,他馬上意識到我更正了他的說法,低下頭把我那句話記錄下來。

如果我們都有這樣的普通話意識,要繼續提高自己的普通話能力,前路就會少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