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52
文章:語言變異和新詞新語
作者:林建平博士
分類:新詞

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三方面,詞匯是最敏感的。語言學家普遍認為,詞匯是個開放系統,變化得很快。新事物出現,新詞語也就隨之而產生;舊事物消亡,舊詞也就會隨之而消失。現在,人們都說「手機」,過去說成「大哥大」(據說,來自洪金寶拍電影時所創);北京市早期的出租(車),都是黃色的「面的」,老百姓戲稱為「蝗蟲」。如今,「蝗蟲」退出了歷史舞台,這個詞兒也就不說了。

粵語北上 普通話南下

一連九篇稿子,我們都圍繞著新詞新語展開討論。讀者們不難發現,香港粵語多麼富有生命力,進入了普通話,豐富了普通話詞匯的內涵和表達。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與香港市民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進行交流,語言中的詞匯也就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粵方言大宗師詹伯慧先生(1993)提出了絕妙的論說:粵語「北上」,普通話「南下」;又提到,「南下」是主流,「北上」是支流。南北語言互相接觸,自有一番新的面貌和變化。因此,共同語的一些詞匯滲透到香港粵語的書面語上,例如:拔尖、尖子、全方位、一條龍、摸底、保底等等。今天,內地自由行客足遍及港、九、新界,可以預見,自由行將大大促進粵語和普通話詞匯的進一步發展。

培養語感 與時俱進

著名社會語言學家陳原先生(1988)認為,語言的變異最明顯的是詞匯系統,新詞的產生就是詞匯變異的一種突出的表現。只要是活躍的語言,流行的語言,都要變化,不斷產生新詞。在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語言學的中心問題就是變異。

從社會語言學變異理論的角度看普通話新詞新語,也許我們更容易接受它們,對待新詞新語也會寬容一些。怎樣學好普通話新詞新語?我想,通過媒體、報刊、詞典學習普通話新詞新語,是一個簡便的途徑。另外,到內地(特別是北京)旅遊或住上一段時間,或者參加「沉浸課程」(「沉浸」也是個新詞),讓自己浸濡在良好的語言環境裏,感受到有使用語言的感覺(real use),不僅僅是學習語言,而是正在運用這種語言。學語言,要善於找感覺。有了這種感覺,學習效果,較為顯著。

語言的學習要活學活用,說的話,要做到生活化、口語化,避免說文皺皺的普通話,也避免跟時代脫節。善於學習的讀者們要想「與時俱進」,就要抓緊時間和機會,學習,學習,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