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普通話速遞

編號:180
文章:北京人的「老」字輩
作者:宋欣橋教授
分類:稱謂

在姓氏前面加上「老」字是在北京人之間對男性中老年人最為普通的稱呼,例如:老張、老王、老李。帶「老」字,標誌著成年男性,結束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齡階段,走向成熟和獨立,可以擔當起重任。如果在年輕人之間使用這種稱呼通常則是一種戲稱。對中老年女性也有稱呼「老」字的,但不如男性普遍。

在姓氏後面加上「老」字是「某老先生」的簡稱,例如︰吳老、周老、王老等,通常是北京人對文化界、學術界知名人士的尊稱,多指男性。為了對相同姓氏加以區別,這些文化名人的稱呼還可以在姓氏後面連上其名字的第一個字,再加上「老」字,例如:葉聖老(葉聖陶)、胡愈老(胡愈之)、趙樸老(趙樸初)、陳望老(陳望道)。

「老師」交遊廣

在香港習慣對有學術頭銜的人冠以「教授」、「博士」等稱謂,表示敬重。在北京除正式場合外,當面不大稱呼「教授」、「博士」,而稱作「老師」更為常見。這樣面稱較為親切,避免產生敬而遠之的生分(疏遠)感覺。因而,「老師」的稱呼在北京、在內地不僅僅在教育界使用,在其他社交人群也有泛用的趨勢。比如︰對電視界的導演、攝影師、化裝師,以及明星大腕;對廣播電視的編導、播音員、主持人;對體育界的教練、著名運動員;對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醫務界的醫生;對出版社的編輯;甚至有一定行政職務的官員,也泛稱「老師」。

「老公」、「老闆」

北京話裡本來只有「老婆」(讀作輕聲),而沒有「老公」的說法。現在北京新派人士也時興用「老公」來稱呼丈夫了。不過,用於背稱的較多,用於面稱的較少。這種叫法,如同把「結帳」稱為「買單」(實際粵語為「埋單」)一樣,是從粵語裡邊引進的。

「老闆」對北京人說並不是一個新詞,不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不大用這個詞稱呼人。在那「革命」的年代,把「老闆」跟「資本家」、「剝削」等掛起鈎來,稱「老闆」就不那麼光采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情況不同了。掌管大企業、小企業的老闆,是腰纏萬貫、風光無限的形象,當「老闆」是件很體面的事。小攤販就很懂得這一點,只要見到手拿皮包,大腹便便的顧客,就要恭維他,稱他為「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