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要 前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十一節  

二. 一般專題研習所出現的問題

教育統籌委員會在教育改革建議書中清晰地指出廿一世紀的教育改革應以學生全方位學習為本。建議書指出:「學習應以學生的成長為主要考慮,應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和彈性去組織和掌握自己的學習。學習應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透過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全方位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教統會,1999)。而在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中更開宗明義地指出學校在建構課程時,要突顯終身學習的社會特點,包括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強調學習經歷、全方位學習、尊重不同的需要、強調學習的連貫性及進展性評估(頁23-25)。所以,為配合廿一世紀的教學主流,教統會促請學校將專題研習(Project Learning)列為實行教育改革的關鍵項目(頁 30)。

不過,若學校對專題研習的理念認識不夠深,盲目地去推行專題研習,只會費時失事,而結果往往是:學生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剪貼、去抄寫、去堆砌。以一個小學四年級以「食物與營養」為主題的研習,一般學生都只會從教科書及雜誌剪下一大堆食物的圖畫去介紹各種營養素,然後再抄下一些文字去描述其功能,或再貼上幾張有關食物金字塔及均衡飲食的宣傳單張。又以一個初中學生以「社區內的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研習為例,大部份學生都只會去區內的不同食肆拍攝照片,描述其所供應的食物,或其內的裝修佈置,或會進行訪問,再用統計圖表顯示結果。現今應用電腦的知識普及,一般研習報告都圖文並茂,相當吸引。有些學生更會下載補充資料。驟眼看來,確實是提昇了報告的學術水平。然而,在我們評定成績時,是否會被多采多姿的外表所誤導?從報告內的圖片及文字,我們有否關注學生是否只停留於資料複製的階段?有否關注他們是否能從不同來源去搜集資料?有否關注他們是否能掌握篩選資料的能力?報告有否顯示他們對該等資料的理解?有否顯示他們能將不同的資料作出比較?分析?綜合?有否表達自己的個人見解?有否與週遭環境及實際經驗作聯繫?完成報告後,學生對該主題是否有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否有所提昇?學生是否能嚐到成功的滋味?學生的自信及自我觀有否因此而提昇?

一連串的問題,回應著專題研習的特色,也反映出一般專題研習常出現的幾個問題或常犯的毛病:

1. 缺乏意義 (Without a meaning)

研習範疇非學生自選,通常是:「這題目是老師叫做的!」或:「這題目是我們抽籤得來的。」學生欠缺內在的興趣與動機

2. 缺乏新的學習 (Without new learning)

在知識方面,學生很多時只是剪下或抄下不同來源的資料,對內容並沒有作更深入的理解。在學習技能方面,大部份學生由小學一年級所做的第一個專題研習,到中學時代身經百戰後所做的專題研習,除了在篇幅上有增加外,學習技能仍是停留於搜集及整理的低層次階段,鮮有發展分析、綜合、批判、反思等高層次思維。 3. 缺乏新發現 (Without new finding)

在結論方面,學生一般都停留於人云亦云的階段,鮮有突破出新的體驗或新的見解。

4. 缺乏擁有感 (Without ownership)

整個報告,除了精美的手工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令學生感到自己擁有原創性,帶給學生的只是捱更抵夜的痛苦回憶,更遑論令學生因此而感到自豪。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